原标题:无为黄汰村的脱贫“翻身仗”

盆栽高标准蓝莓基地。陈若天摄盆栽高标准蓝莓基地。陈若天摄

  “早上已经忙了半天,下午进棚还有半天的活儿。”面对记者的采访邀请,65岁的邢凤英骑着才买不久的电动三轮车,风风火火地来到蓝莓基地,笑容满面。

  站在一旁的黄汰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太华,一个劲地乐呵。为啥?“看到大家伙天天笑容挂在脸上,我就止不住地开心,翻身的日子,谁不稀罕。”陈太华道出了缘由。

  要知道,这要放在两年前,芜湖市黄汰村还是一个贫困村,邢凤英还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时间,黄汰村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市脱贫的先进村。接受记者采访,是村民自豪的表达。

  退伍转业的陈太华,刚下村的时候,看到的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难。“才来那会,老实说头皮都发麻。村部破烂不堪,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回想起3年前,陈太华至今记得村部给他的第一印象。

  紧挨无为市城区,通高铁、有高速,为什么还是一个贫困村?这个问号让陈太华很困惑。直到下村后的头一个月,带着村两委班子走村串户后,才让他找到了穷根所在。

  “过去村‘两委’人心涣散,村干部是一脚踩在田里,一脚踩在埂上,遇到困难往后缩,碰到问题往后躲。”陈太华说,通过抓党建、带班子、理村务、促业务的思路,仅花了3年时间,让黄汰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如今,走在村里头,百姓的怨言没有了,村干部的精气神找回来了。

  “驻村这几年,不仅锻炼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办了实事。”陈太华深有感悟,只有解决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衣、食、住、行等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抓实抓细,才能成为大家信得过的“公仆”,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黄汰村村民们的生活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53.6万元,比2018年足足翻了一番多。如今,乡亲们的生活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陈太华深谙这其中的道理。

  黄汰村过去穷,很大原因在于村民只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任何能致富的产业。如今,村里抓住产业这个根本,规划产业、发展产业、壮大产业,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动力源泉。

  260亩蓝莓明年开始挂果、135亩高标准火龙果大棚已经丰收、在建的蝴蝶兰花卉基地今年春节就能上市,还有160亩薰衣草和600亩龙虾养殖基地……“过去村里没有1个产业,也没有1家企业,账面上还欠债。”陈太华坦言,这些年通过产业持续带动,目标就是改善村居环境,提升脱贫成色,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邢凤英是产业带动的直接受益人之一。自从来到基地上班,不仅每月有了稳定收入,加上光伏扶贫、土地流转费和公益性岗位的工资,一年下来家庭收入简单一算就超出了2万元。

  脚踏三轮车换成了电动车,下地干活还随身带着手机。“联系方便,但凡有活干,一天都不耽误。”脱贫后的邢凤英越干越有劲儿,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带来改变的不止是村民收入上去了,村民人居环境也是“三级跳”。过去,黄汰村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通向村外,生产生活极其不便。如今,村里全面实现了道路硬化,原先3.5米的村村通不仅铺上了柏油公路,还装上了路灯,村民们走到哪里都感觉踏实放心。

  “跳出扶贫抓扶贫,眼下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重中之重。”陈太华已经有了规划,不仅要持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还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用长远发展带动眼下脱贫质量,用眼前的一个个目标夯实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 王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