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农药使用量六连降

  为推进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安徽省组织实施了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生物防控、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记者13日从安徽省统计局获悉,全省农药使用量由2013年最高11.8万吨逐年减少到2019年的8.8万吨,年均下降4.8%,实现六连降。

  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2019年实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3.5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361.5万吨,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目前,全省已建立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930个,涵盖水稻、小麦、玉米、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创建3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县和25个部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通过性诱、灯诱、色诱、食诱等方式诱捕害虫,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天敌释放、植物免疫诱导等技术防治病虫害,尽可能减少施药次数和农药使用量。2019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8.2%,比2015年提高15.9个百分点。

  推行药物和药械替代。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低风险农药、绿色环保纳米农药,替代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药性高的老旧农药品种,全省高效低毒农药占到农药使用总量的80%以上。加快植保机械更新,大力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智能机器人、无人植保机等高效节药植保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

  同时,通过对农民安全用药培训,做到精准施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扶持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重大病虫害重发区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安徽省农药使用强度高出全国23.7%

  数据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近年来,我省农药减量增效取得超预期成效,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但农药使用强度仍偏高,2018年每公顷播种面积使用量达10.4公斤、高出全国23.7%。

  主要原因是受投入成本高、农产品价格难以相应体现等影响,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步伐不快;另外,专防组织大多规模小、队伍不稳定、药械不足,统防统治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农户对农药认识不足存在乱配农药现象,甚至为提高防治效果随意加大农药使用量,科学合理用药水平不高。

  建议将农药使用纳入政府考核目标

  针对农药使用强度偏高情况,相关部门也给出建议。首先,通过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严格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在“投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救灾(病虫害防控)补助资金、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加大对病虫害监测、植物疫情监测、绿色防控示范等植保基础性服务的资金支持。

  同时,强化绿色防控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培训,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培训下乡、服务下乡,提高农民的科学用药水平,减少农药使用量。围绕提高防治效率、防治效果、防治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郑茹

  (责任编辑 王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