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 安徽牛气冲天!

  我省今年要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磁约束聚变等基础科学优势,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积极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启动“量子中心”和“科大硅谷”建设。组建运行未来技术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开工建设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技术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我省将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实施500项左右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制定实施新阶段江淮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建设一批创新型人才集聚平台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培育高技能人才5万名。同时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组建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提升安徽创新馆枢纽平台功能,办好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扩大技术转化小试和中试基地布局,新增2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00个。

  [升级] 高标准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

  我省今年将实施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专项行动。加快大众汽车安徽制造基地、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建设,扩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先发优势。发展分布式能源,推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和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建立实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竞争淘达机制,布局第六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加强陶铝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高成长性产业布局,培育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

  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扩大制造业设备和技改投资,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以上,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00家以上。创建绿色工厂50家以上。加快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0家,新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家。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标准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新建5G基站2.5万个,建成应用场景100个。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40个,新增“皖企登云”企业6000家以上。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支持线上经济“枢纽型”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推进“中国声谷”扩园增量提质,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

  [投资]

  开建武汉-合肥-南京高铁

  我省今年将加强“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民生保障等领域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800个以上、竣工700个以上。建成安庆-九江高铁,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合肥-南京段。开工建设芜宣高速改扩建、太湖至蕲春高速。建成固蚌、芜黄高速和池祁高速池州至石台段,实现县县通高速。制定实施高速公路“县城通”推进方案。加快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亳州机场,建立全省通用航空飞行服务平台。开展巢湖流域排洪畅通安全、江淮分水岭地区和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华阳河蓄滞洪区等工程,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25亿元以上。

  除了扩大有效投资,我省还将拓展消费需求。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提质升级文旅消费,建设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群。扩大“互联网+”新型消费,启动建设省级电商直播创新中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振兴] 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

  我省今年将制定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完善后续配套设施。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同时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方面,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00个。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特色农产品保险占比达2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万名。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快递进村”覆盖率达85%。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完成农村改厕40万户以上。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养老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倾斜。

  [共建]

  扩大我省与沪苏浙“一卡通”覆盖面

  我省今年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建,继续推进14个重点协同事项落地落实。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开展重点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参与制定和实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案,实施一批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推进跨省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建设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分类规划建设五个“区块链接”,深入论证谋划“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加快建设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推进“一圏五区”发展提标升级。提升合肥都市圈能级,加强合六经济走廊和合淮、合巢、合滁产业走廊产业链布局。构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平台,开展国家级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增强新兴产业发展引领能力。加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政策集成,提升产业承接平台功能。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

  启动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防洪体系建设、内涝治理工程,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新建城市绿道500公里,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建成充电桩1.5万个。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4.92万套、基本建成12.63万套。 余红霞/图

  (责任编辑 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