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蒙城县烈士陵园:近千名革命烈士在这里“集结”

  蒙城县是安徽省重要的革命老区,在蒙城牺牲的革命烈士众多。为了更好地纪念革命烈士,传承革命圣火,2015年3月蒙城县烈士陵园建成开放,638名烈士长眠于此。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蒙城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瞻仰革命先烈的首选之地,年接待量7万多人次。

  陵园景色宜人

  初夏时节,位于蒙城县岳坊镇309省道旁的蒙城县烈士陵园花开正好,景色宜人,到处是鸟语花香。工人们正在大门口翻修地砖,陵园里的修缮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今年县政府又投入20多万元维修陵园。”蒙城县烈士陵园负责人王红丽介绍说。

  入口处巨石上雕刻着“蒙城县烈士陵园”红色大字,厚重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沿着景观大道向里走,两侧栽植的青松、玉兰、丹桂、红枫等十几种花木迎风摇曳,花坛内四周的矮松整整齐齐,映衬着五颜六色的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通往烈士纪念碑的景观大道中间是一条长长的水道,里面有四块浮雕,主题分别是“坚守蒙城”“浴血抗战”“鱼水情深”和“庆祝胜利”,景观大道的尽头是悼念广场,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广场正中间。

  悼念广场高9.22米,象征着为蒙城解放光荣牺牲的922名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9.48米,寓意蒙城于1948年胜利解放。“922人是2014年统计的烈士人数,目前确认的烈士人数已经达到988名,我们还将继续寻找更多的烈士。”王红丽说。

  现在的蒙城县烈士陵园于2015年建成,之前的陵园位于老城区,占地面积和拓展空间有限,不能很好地发挥烈士陵园应有的红色教育作用。因此,2013年,蒙城县投入近2200万元,建设了占地65亩的新陵园,条件大为改善,烈士们有了自己的“新家”。

  烈士在此“集结”

  蒙城县是安徽省民政厅认定的重要革命老区。查阅史料可见,中国共产党早期在这里活动活跃,惨烈的抗日战斗在这里多次发生,这里也是新四军四师开辟的苏豫皖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淮海战役的前沿战场和重要大后方,因此蒙城烈士多,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在烈士陵园墓葬区,既有著名的烈士之墓,如蒙城县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过家和烈士墓、新四军侦察科科长罗会廉烈士墓,也有普通烈士之墓以及无名烈士墓。而每一个烈士墓的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目前,烈士陵园里安葬着638位有名有姓的烈士和众多的无名烈士,更多的烈士正在陆续向这里“集结”。陵园建成使用后,蒙城启动了烈士墓搬迁工作,现已搬迁境内零散烈士墓200多座,一些漂泊在外的蒙城籍烈士也将落叶归根。

  办好“红色讲堂”

  迈过悼念广场,穿过烈士墓群,便来到了烈士事迹陈列馆。陈列馆位于烈士陵园最南端,简约、古朴、庄重,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展区面积650平方米,共分为五个展厅: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展厅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罗会廉、过家和等烈士的事迹及遗物,既介绍了烈士的生平往事,又交代了烈士生活和战斗的时代背景,使蒙城县光荣的历史和烈士的英勇事迹交相辉映。

  1983年,刘卫东在云南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幸牺牲。今年清明节时,刘卫东的父母前来缅怀儿子,得知陵园正在征集烈士遗物,他们很快就送来了儿子生前的学生证、毕业证、粮油供应卡等物品。正是很多像刘卫东父母这样的烈士亲人,让烈士事迹陈列馆内容越来越丰富,教育意义越来越大。

  烈士陵园建成后,蒙城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瞻仰革命先烈,年接待量达7万多人次。如今,蒙城县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亳州市少先队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基地、蒙城县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蒙城县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蒙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亳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 樊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