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近闻名的唐模水街,有座远近闻名的“翰林院”。儿时的我,不知道“翰林院”是个什么名目。只晓得一座老长的院墙中间开着一个老大的圆门洞,圆门洞的里面铺着一 条老宽的石板道,石板道的前方立着一幢老高的旧房子,旧房子里头庭院深深,接连有好几进。

  后来读到《红楼梦》的 “大观园”时,总会自然想起村里这个“翰林院”。

  只是儿时对什么厅啊楼啊不感兴趣,兴趣全在院内花园西头那座假山。

  假山全用青色岩石垒成,踏上高低错落的岩石,可以左右盘旋直到山顶。

  山顶有个不小的平台,平台北侧有一巨石 矗立如屏,其余三面都能将远近风光尽收眼底。

  至今最难忘怀的童趣,便是钻进假山中,玩那“民兵捉强盗”。

  假山多方有洞,洞中四通八达,通道十分奇巧,左右相邻可见,上下穿行无碍。

  每次来到这里,玩得都很开心,既无安全之虞 ,又得迷宫之趣。

  “文革”时期我回乡务农,年年春季都帮茶厂采茶,背着茶篓走进制茶车间,所闻所见总是一片喧闹、一片繁忙。

  而这座茶厂恰恰就建在“翰林院”的花园中。

  那个宁静的花园,那座精巧的石山,早已不复存在。

  那不复存在的是我童年的乐园。

  那不复存在的是许先生的家园。

唐模水街,翰林院入口唐模水街,翰林院入口

  先生讳承尧,字际唐,号疑庵,生于1874年,逝于1946年。

  他早年与黄宾虹一道师从江南大儒汪宗沂;光绪二十年 (18 94),20岁考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30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迁翰林院编修,兼国史馆协修;后赴甘肃,任政府秘书长、政务厅长,授甘凉道尹、渭川道尹。

  50岁那年,因见甘肃大开烟禁,侵害百姓,他愤而辞职 。

  息影家园之后,先生修葺所居堂屋,自号“疑庵”,有意于探究学问、著书立说。

  他将得自敦煌的一批唐人写经之精品 庋藏于大厅楼上,题名“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

  其后20年间,他又致力于图籍文物的搜集整理,拟以收藏的万册图书设立一所“檀干书藏”。

  同时,他精心治理居所林木,斥资置园广逾九亩,题名“眠琴别圃”。

  先由儿子在家经营,四周砌成垣墙,内筑假山小亭,杂植花木数十种,整个园林初具规模。

  后由先生亲自指划,移石种树,添加花木,着意培植,吟咏其中,怡然自得 。

  那年先生51岁,作有《治园》诗二首。

  其一《移石》,有句曰:“望石如望子,迎石如迎妻。微闻邪许声,喜色已盎眉 。”,“尤应善择邻,竹次或水湄。既卜起居地,更审眠立姿。”

  其二《种树》,有句云:“吾求易成长,首取高梧桐。次则竹与蕉,女萝木芙蓉。来时即过屋,稍待惊葱茏。数月即着花,亦有姚冶容。”

  随即作有《眠琴别圃花木诗二十四首》,分别吟咏园中所植松、柏、梅、柳、桐、竹、桃、桂、柚、蕉、槿、莲、菊、 藤、棠棣、紫薇、林檎、茉莉、芍药、玉簪、海棠、牵牛、大丽和木芙蓉等花木24种。

  为了花木种植、移石治园,先生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既雨爱嫩晴,既晴盼微雨。”

  “喃喃方祝天,龂龂更辨土。”

  “譬之乳孩提,劬劳此心苦。”

  “老夫旬日来,为汝白数髭。”

  这些诗句就是真实的自我写照。

  62岁时,他又有诗《移石笋数株于松桂间作》,表明治园工程仍在继续,他对自己的家园珍爱有加。

  其间他作有一篇 45韵90句五言长诗《吾园》,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内心的欣喜、快慰之情,诗中云:

  “买地薄费钱,负土勤辟场。十年 锄篑功,苦苦培树秧。嗟今庆收获,始愿已倍偿。所怜襟见肘,食亦粗充肠。”

  “我饥令我饱,餐饮竹树香。我忧令我 喜,霞锦怡天疆。老矣贱且贫,舆吏诚所当。何福足堪此?乐且逾侯王!”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就在这篇古体诗中,先生决定以“吾园”为“吾俪”长眠之所。

  他毫无感伤地说:“云下覆石坛, 吾俪栖神乡。大书凿姓氏,我忝居中央。君先我略后,少待同归藏。”

  生前优游其间,死后墓葬其中,这是先生晚年治 园的人生意愿。

  然而——曾几何时,美好的园林毁于一旦,伉俪的坟墓也被捣毁。

  先生有知,情何以堪!

翰林院所在的小巷翰林院所在的小巷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开启了历史新时期。

  黄山旅游,徽州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设热潮惊动了在天老翰林。

  人们修缮了茶厂后面的老屋,标明“许承尧故居”,挂牌对外开放。

  穿过半截小巷走近新辟故居,门额上“翰林府”三 个大字很是醒目。

  跨进大门,抬头又见一块匾额,“钦点翰林”四字,更见典雅,更显华彩。

  穿过门套往左进入大厅, 徽式的摆设非常简单:长条桌、八仙桌居中摆放,几对旧式木椅分列两旁;假壁悬有一幅山水中堂,伴以两副隶书对联 ;厅堂左右墙壁,另有几幅字画。除了无人居家的感觉之外,大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真的要说特别,那就是大堂假壁 的上首挂着先生的遗像,堂前两根楹柱挂着他生前自撰的挽联。

  这无疑是为供游人凭吊先生、瞻仰故居而专门设置的。

  设想当年先生居家之日,怎么可能挂着自己的遗像和挽联!

  眼下看来,尽管住房、书房、门套、大厅、前庭、后院都已具备,但是先生故居的旅游开放只能算是初步实现,完全恢复故居原貌还远远难以到位。

  此事之难,的确异乎寻常。

  时至如今,要说恢复先生珍贵的藏品,恢复先生心爱的园林, 恢复先生栖身的墓庐,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何况九亩余地的“眠琴别圃”,至今大部仍作他用,其中新辟作坊经营场地 就占去不小的面积。

  每当我伫立于宁静的承尧故居,内心往往并不宁静。

  先有拨乱反正,后有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大变,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社会风气远胜以前——承尧故居的修缮开放就是一个例证。

  不过,承尧故居的“故居不故”同样也是一个例证——证明以往的折腾太甚、破坏太甚,也表明今后的旅游事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还需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更大的努力。

翰林院现在的大门翰林院现在的大门
正堂天井大墙正堂天井大墙
故居正堂故居正堂

  更加令人感慨的是,目前作为旅游资源,先生故居只是个残存的“翰林院”而已,络绎不绝的四方游客似乎只是对“翰林院”的名目饶有兴趣,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和了解先生的生平业绩,甚至很少有人耐心读完和读通大厅悬挂的那副楹联 。

  那可不是一副普通的楹联,那是先生在70岁生日亲笔所撰所书,用以概括自己无愧平生的为人和为诗。虽是暮年自挽, 颇见豪迈自许。

  从容入世,七秩余年,彼何人斯?亦曾奉手当代雄俊义烈君子;

  慷慨留诗,十有四卷,我为谁作?要自服膺古来沉博绝丽大文。

  其实先生的平生业绩,早在《歙县志•许承尧传》《许承尧行状》《许疑庵先生事略》《许疑庵先生年表》中有过记载 ,从中我们可以全面认识这位了不起的徽州名人——他是清代末科翰林,又是反清革命志士;他是现代教育先驱,又是传统文化大师。

  作为热血高歌的爱国革命志士,他响应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黄宾虹等人组建秘密组织“黄社”,主张“废除君主,推 行新学,挽救国家”。

  他们大力传播反清救国思想,甚至私铸钱币以资革命活动。

  后来黄社面临安徽巡抚请旨查办的危机,他才不得不离乡外出避难。

  作为激情奋进的现代教育先驱,他在古老徽州开辟了现代教育的先路。

  他在故乡唐模创立“敬宗小学”和“端则女学” ,后将两者合并,实行男女同校,延续至今成为百年名校“唐模小学”。

  他在徽州府城创立歙县第一所中学“新安中学堂”,又创立一所“ 师范学堂”,延续至今成为百年名校“徽州师范”。

  作为卓然自立的传统文化大师,他是一位驰誉海内的诗坛名家、书法名家、收藏名家,还是一位厥功至伟的徽学名家。

  他主编的《歙县志》好评如潮,他参编《安徽丛书》贡献特殊,他辑存有《新安佚诗集》《明季三遗民诗》等乡邦文献 ,传世有《疑庵文剩》《疑庵随笔》《疑庵日记》《疑庵藏书画录》等多种著述。

  他的《歙事闲谭》被公认为徽学研究的扛鼎之作、徽学历史的开山之作。

  回看先生经历的那大半个世纪,正是社会大动荡、文化大变革的时期。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华文化新的纪元,十四年抗战终于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命脉,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催生了一个新的中国。

  处在如此动荡和变革的历史时期,社会人生无不钤上新旧交替的时代烙印。

  先生也正如一颗夜空的明星,在黎明到来之前,曾经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到了日出东方之时,他却伴随着夜幕悄然离去 。

  好在我们已经步入“天眼”时代,相信每一颗星都不会真的被人忘记。

后堂后堂
边厅边厅
唐模小西湖唐模小西湖
沙堤怀旧沙堤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