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合肥经开区,人们首先想到其“安徽工业第一区”的身份,在安徽省内工业产值率先突破1000亿、2000亿、3000亿。其实,合肥经开区不仅仅是一个大块头的“工业巨人”,更是一个高智慧的“工业能人”。就在上月底,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其中就有合肥经开区企业的贡献,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在世界首创的“15000吨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是制造火箭超大燃料贮箱的重要部件。再如,晶弘冰箱的“瞬冷冻”技术、合力叉车的“基于PDM的4C集成技术产品研发系统”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独步天下,代表着行业最领先的科技水平。

  当下,合肥经开区正率先全面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出台“5+4”产业政策,谋划引进和开工一批“高、大、新”的项目;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积极培育领军行业,研发核心技术,制造拳头产品,瞄准行业“高精尖”,抢占未来制高点,扎实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

  去年11月,随着杰事杰新材料和江淮汽车被认定为2014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合肥经开区累计已有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占全省的1/3。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是工业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的企业。根据入选标准,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须掌握必要的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

  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合肥经开区修订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4+5”系列政策,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奖励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消费产品、“数字化生产线”、优秀智慧企业、“翔计划”企业等。目前,该区现拥有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家(江淮、合力),占全省2/3;同时拥有1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7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企业科技创新,合肥经开区正在努力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蝶变。

  科技创新:引导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升级

  全国每卖5台冰箱,就有1台是合肥经开区制造。这一点,足以让每一位合肥人自豪。如今的合肥经开区,不仅是“中国家电第一区”,而且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家电第一区”。2014年首次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045.3亿元。

  作为家电第一区,合肥经开区家电产业不仅拥有笑傲群雄的工业产值,更是拥有高人一等的工业科技。几年来,该区传统家电产业纷纷转向智能家电,晶弘冰箱的“瞬冷冻”技术享誉全国,去年6月国内最高端冰箱生产线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美菱率先推出国内首款运用“云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冰箱,代表着国内智能冰箱的最高水平。家电产业的“蝶变”,是合肥经开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除了家电,汽车领域的江淮新能源汽车技术,装备制造领域的合力叉车“基于PDM的4C集成技术产品研发系统”,合肥锻压创新研制的世界最大吨位的“15000吨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均是国际国内同行的翘楚。

  传统产业的升级,背后依托着雄厚的科技创新力量。目前,合肥经开区共有各类市级以上认定研发机构107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53家。2014年,全区完成技改投资182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5%。

  布局新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科技创新,成就了合肥经开区今日之成就,也将铺就合肥经开区的未来之辉煌。推进两化融合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合肥经开区积极谋划和培育新兴增长点,培育新业态,发现新模式。

  南艳湖,是合肥经开区最好地块,这里正在成为新兴的科技研发中心。3月22日,清华启迪科技城在南艳湖畔正式启动。这是一座以科研孵化与成果转化为主体功能的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计划总投资110亿元。建成后,预计引进500家左右企业入驻。安徽启迪总经理查飞说:“未来这里将集清华科技园20年之大成,复制叠加清华科技园和中关村的成功运行模式,呈现出一个繁华如‘清明上河图’式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汇聚的热闹景象。”

  去年5月9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正式揭牌,将发展成为年产值50亿元的公共安全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的平台,南艳湖畔将崛起一座“清华城”。8月21日,联想研发基地在南艳湖畔动工,这将是联想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一系列高精尖项目的落地,将使合肥经开区稳稳站立在创新高地的制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