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收藏当年的“高考”复习大纲开始,65岁的史廷伟老人共收集了两万多件藏品,因为免费对公众开放,所以每年到他的收藏馆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2015年,史廷伟的“红色”收藏馆被命名为涡阳县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红色”小楼成“圣地”

  在涡阳县城孙楼社区,有一处外观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宅拜访的人却连绵不断,每次有人来访,房主人都会热情接待。参观结束,几乎所有的拜访者都会重新审视房主人,称赞他的一颗“红心”,感谢他在保存历史文献方面作出的贡献。

  房主人是史廷伟,从事“红色”收藏已经40多年。史廷伟收藏的第一件物品是他1978年参加高考的复习大纲,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高考,因此记忆深刻,不过由于高考落榜,他特意把那年的复习大纲留存下来作为纪念。

  在史廷伟的两万多件藏品中,数量最多的是报刊和杂志,将近一万份,但毛主席的照片是他收藏最多的单一藏品,其中最大的一张照片长宽为2.26米×1.5米,与天安门城楼的底片相同。史廷伟感慨地说,他们那代人对毛主席感情深,每次看到毛主席内心都是汹涌澎湃。

  “红色”既需要“红心”又需要“真金白银”。史廷伟站在周恩来和刘少奇两幅画像前自豪地说,这是他花了9000元买下的,两幅画的创作时间是1952年,最难得是刘少奇的画像,市面上已经很少能见到了,所以再贵也要买下。在二楼,史廷伟介绍说蒋介石和李宗仁的两幅画像是他托人从新加坡买的。

  2005年,史廷伟提前退休,利用自己丰富的“红色”藏品建立了中原红色收藏馆,免费供市民参观。2015年,在他的积极申请下,中原红色收藏馆被涡阳县国防教育委员会批准为涡阳县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成为爱国教育阵地。

  收藏是没有终点的奔跑。自从亲戚朋友知道史廷伟的收藏爱好,一有相关消息就联系他,因此史廷伟经常到处奔走,收集旧报刊杂志。靠着家里的积蓄,史廷伟的藏品数量越来越多,收藏的路上他再也不停下来……

  谈起收藏的经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北京收报纸,当时身上带的钱不够,还跟亲戚借了钱。”史廷伟回忆说,当时在中央老干部局工作的堂弟得知一位老红军去世,他有许多旧报纸资料要卖,就赶紧联系史廷伟。

  “当时我们还用寻呼机,我第二天才看到堂弟发来的信息,却得悉该批旧资料已被收废品的买走了。”心急的史廷伟立刻赶火车上京,几经打听才找到该废品收购处。“我一看,那批资料原来有抗战时期的,有解放战争时期的,还有文革时期的各种报刊,真是十分珍贵,当废纸卖真是太可惜了!”于是,史廷伟花高价买回,后来他才获悉,原物主老红军生前从事新闻工作,因此收集的都是在当时极具新闻价值的报刊。

  40多年的收藏让史廷伟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重要的历史资料,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民主政府的《红色中华报》、抗日战争时期的《拂晓报》和诸多抗战老照片,同时,还包括日本侵华时发行的一些报刊及解放战争时期重大事件的号外等。

  退休后,史廷伟先后到东北、延安等多个战役纪念馆及个人收藏馆参观学习。他在涡阳县一个小区租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屋作展馆,供人免费参观。

  “展馆免费对外开放,当时包括政府部门的干部、涡阳县武装部的战士、青年学生等都来参观,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由于场地有限,史廷伟于是将展馆搬到了现在的家,他将房子分为6个展厅方便市民参观,并且一直坚持免费开放。

  “红色”精神久长远

  “4月13日,济南一个民间收藏人士来我这里借走了9000件报纸和杂志,所以很多展厅的展架上是空的。”史廷伟望着略显空荡的展厅,心情有些空落。尽管如此,史廷伟还是非常热心地向来访的市民讲解,“这些中外出版的报纸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客观记录了日军侵略中国时犯下的滔天罪行……”他希望自己的收藏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能影响更多人的国防观念。

  “收藏这么多红色藏品,就想把它用好,让更多的晚辈看到革命史实。”史廷伟对记者说,他的“红色藏馆”每年接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团体参观活动百余场次。他为自己的晚年生活结缘国防教育事业,感到特别自豪。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史廷伟显得力不从心。他的老伴已经去世,儿子大脑损伤生活无法自理,36岁了仍然单身,所以他既要照顾儿子又要照看藏品,还要接待来访的市民,身体有些吃不消。他开始担心自己的“红色”收藏以后怎么办。

  让史廷伟欣慰的是,亳州一个收藏家已经联系他,准备在亳州为他的藏品找场地展出,解决后顾之忧。但史廷伟说道:“我现在年纪大了,没有能力再照顾这些藏品,所以如果有热爱红色收藏的市民,我也愿意转让自己的藏品,希望有能力的人将它们发挥更大的价值。” (李鹏)

  (责任编辑  牛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