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和县:观念变了 钱包鼓了 村子美了

扶贫车间扶贫车间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鲜红的太阳照亮了东方,我歌唱共产党……”12月4日下午4点多,在马鞍山市和县绰庙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束一天忙碌的村民们聚在了一起,拉起二胡、弹起琴,唱起村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59岁的杜和柱大叔和78岁的赵于珍奶奶是这支村民乐队的主唱,拿起麦克风,两人精神抖擞、中气十足,他们告诉记者,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村民们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带领下,鼓足了干劲,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经过一天的走访,记者看到,在和县,富起来的农民们把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美好,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伴随着村民的歌声,美丽乡村已经成为现实。

  文化帮扶:扶贫先扶志

  绰庙社区现在的好风光在几年前,村民们想都不敢想。那时候,绰庙社区还是一副穷光景,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排名石杨镇倒数第一,2017年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6年,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交通银行马鞍山分行三家单位与绰庙社区开展结对帮扶。市委宣传部选派驻村帮扶干部韩德生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村里是一片荒土。经济基础薄弱,精神面貌也差,这是摆在韩德生面前的大难题。

  为了鼓舞大伙的斗志,工作队进村入户,挨家走访,去了解实际的情况。“刚来绰庙社区的时候,工作开展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通过常态化的走访和交流谈心,了解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各项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各类措施加以解决。通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老百姓的口袋鼓了,社区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的初心和使命,为下一步社区乡村振兴开好局、谋好篇打下了坚石的基础。”韩德生介绍。

  不仅如此,绰庙社区还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多个文化广场及休闲健身场地供老百姓休闲娱乐,组织多场文艺汇演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在上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给我们提供了多功能的娱乐场所,丰富了周边百姓的业余生活。喜欢文艺戏曲的人自然也多了。目前,我们民乐团有12人、舞蹈队有40多人、舞狮队10人。一些想学戏曲却没有基础的居民,我们会根据他的兴趣爱好进行专门的教学。”绰庙社区文化协管员赵家水说。

  据韩德生介绍,为更好地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绰庙社区成立了社区民乐队、舞蹈队和舞狮队,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北姜休闲健身广场、文化长亭、先锋长廊,搭起了文化大舞台。居民们在这里可以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看电影、跳广场舞、下下象棋、唠唠家常,不亦乐乎。截至目前,绰庙社区已成功举办第一、二届农民文化节,两届乡村春晚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除此之外惠民义诊、普法宣传、戏剧下乡、关爱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也经常在广场如火如荼开展,打通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农民乐队农民乐队

  产业帮扶:由“输血”变“造血”

  趁着连日的好天气,在安徽省和县石杨镇绰庙社区中草药种植基地,脱贫户胡开霞正和社区十几名村民进行芍药、金银花的除草。已在基地务工一年多的胡开霞开心地说,“在这里干活都是按小时结账,一般每小时能挣到10块钱,再也不愁饿肚子了。”

  在了解村情的过程中,绰庙社区驻村扶贫工作队得知石杨镇绰庙棉花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崔宏有着中草药种植的想法。于是在石杨镇和绰庙社区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崔宏放开手脚,开始了中草药种植试验示范,并带领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期工程已投入了40万元,现已流转土地78亩,种植了党参、金银花等中药材。”崔宏说。

  “中草药项目落实后,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基地已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扶贫’四大效益同步发展目标。”绰庙社区党总支书记武明乾介绍说,最高峰时,基地一天能用工86人,贫困户在这里干活一天下来能挣到百十块钱,一年下来就增收2万元,荒土变成“金菜地”。

  武明乾表示,下一步,社区将扩大中草药种植基地与亳州市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的紧密合作,加强对种植户的指导,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完善体系,让中草药种植成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方”。

  基建帮扶:美丽乡村日子更红火

  和县新建中心村是2018年省级中心村,东接乌江,西连西埠,滁马高速公路横越村南,交通十分便捷。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能力,今年4月以来,安徽和县组织开展了农村“组组通、户户通”(以下简称“组户通”)硬化路工程建设,并在全县11个贫困村244个自然村率先开展工程建设试点。

  “‘组户通’,就是村级道路畅通工程的扩面延伸,打通从村口主干道到户家的‘最后一公里’,让村内循环更加畅通,群众生活更为便捷。”和县交通运输局质监站站长栗宗军介绍。此次和县选择贫困村作为农村硬化路建设试点,也是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在香泉镇新建村的小沙自然村,贫困户张继新尝到了“甜头”。“以前在种点水稻,一下雨搞不好就淹掉了。”张继新回忆。由于前期交通不便,小沙村原先只能发展抗风险能力低的水稻种植。因为地势低,靠圩区,汛期水稻种植很容易发生涝灾。“组户通”入村后,通往张继新家田亩的路变成了通达的水泥路,小沙村也成功地引进了石杨镇一家万陈家庭农场。村里发展起了稻虾养殖。

  今年,张继新不种田了,他把自己的3亩多的地和养鸭塘流转给了该农场,光是转包费就拿到了8000元。今年5月,他还和村里好几人一起去农场“应聘”起虾,做些收网分拣的工作。“我的工钱是130元一天,每天骑个电动三轮车几分钟就能到园区,好得很。”一旁的老伴王广英也美滋滋得笑说:“我们无儿无女,以前土路烂,碰上雨雪天,车轮一轧全是沟,老伴骑车带我上趟医院都难。现在他骑车也利索了,日子也方便许多。”(记者 张毅璞)

  (责任编辑 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