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会成为检务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

法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小包公”智能量刑系统创始人王燕玲法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小包公”智能量刑系统创始人王燕玲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8月16日,在认罪认罚从宽智能化规范化精准化量刑建议研讨会上,法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小包公”智能量刑系统创始人王燕玲在致辞中表示,精准量刑需要借助大数据,根据司法数据当中收取到的精准度,同时也必须严格依据法律司法解释,来不断推动精准量刑的实现。会后,王燕玲教授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

  检务工作中如何应用大数据?王燕玲表示,由她的团队推出的“小包公”智能法律服务平台就是基于大数据,并且已经在广东、河南、安徽、贵州等多家法检单位得到应用。目前,该系统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犯罪定罪预测方法、系统、储存介质及服务器”和“犯罪实际刑期的预测方法、装置、储存介质及服务器”两项发明专利证书。

  据悉,安徽省怀宁县检察院在2019年11月引进小包公智能量刑辅助系统,帮助检察官提出精准量刑建议,目前,共运用该系统提出量刑建议160件248人,全部得到法院采纳,显著提高了办案效率。“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兴奋,感觉自己在人工智能法学方面的付出得到了肯定。”

  回想创办该系统之初,王燕玲表示,当时发现身边有一些朋友因为不懂法学而上当受骗,在自己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打造一个系统,能够让老百姓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判断。

  “当时,最高法院已经将裁判文书公开,而且鼓励在司法环节引进人工智能。”条件已经具备,王燕玲团队决定开始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辅助量刑系统。利用系统辅助办案还有一个作用,王燕玲告诉记者,辅助系统可以协助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法律工作者,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在法学领域,人工智能在将来会替代人工吗?对于这样的疑问,王燕玲告诉记者,她已经多次表示,司法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涉及到的证据标准等问题是技术没有办法做到的。此外,在量刑环节本身,法官、检察官都会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调节量刑结果,“所以说,人工智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作用。”

  对于人工智能在检务应用的未来,王燕玲表示,针对检务工作,将来还会不断分解一些专业系统来辅助检察官办案。“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出现新的需求,我们会根据需求来研发新的系统去匹配和应对。”王燕玲透露,目前她的团队已经有数个细分系统正在研发中。

  安徽是包公的家乡,王燕玲副教授已经数次来到安徽,“我对安徽的印象非常好,安徽人热情好客,相处十分融洽。”王燕玲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把系统命名叫“小包公”就是因为“包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公平正义的象征,而“小包公”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就是帮助法律工作者,更好的体现司法的公平正义。对于未来,她表示希望和安徽法律界有更好的合作。(记者 张毅璞 许梦宇 苏艺 王子麟 马罡)

  (责任编辑:李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