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安徽省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被国务院列为全国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省份之一,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的奖励。来自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建设规模连片、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4018万亩,为2018年全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四、实现“十五连丰”奠定了基础。

  这几天,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聂桥村种粮大户聂红伟心里特别高兴。聂红伟是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的种粮大户,他在聂桥村流转了1280亩土地种植小麦。以前只能靠人工浇灌,每亩地至少要增加100块钱成本。2018年,谯城区对大杨镇9850亩可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综合治理,为流转土地大户配套半固定式喷灌,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目前工程已经完工,解决了农田的水利灌溉和排涝问题。聂红伟告诉记者,以前用半个月浇一千亩地,现在只需要用一个星期,而且成本也节省了许多。“1280亩地,每年节水5.76万方,节约用电1.28万度,增加收入约38.4万元。”亳州市谯城区去年建设高标准农田7.37万亩,完成总投资1.2亿元,建设半固定式电灌11340亩,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达1105万元。

  2018年是机构改革之年,为确保改革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衔接、高效推进,省委农办主动牵头协调,省自然资源、发展改革、农业农村和财政等部门通力协作,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07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亿多斤。仅在2018年,全省共统筹整合59.5亿元财政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省农业农村厅介绍,2018年我省在56个产粮大县和核心县建设高标准农田374万亩、占比91.9%,支持32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设高标准农田263.6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我省研究制定了安徽省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明确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拦截、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建设内容和标准,有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且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路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建设11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后如何运营管护,真正发挥其价值与作用?我省积极探索多主体管护,把项目实施主体、管理主体、使用主体有效对接,按照谁所有谁管理、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建立乡镇政府、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主体参与管理管护机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明确各主体管理管护责任,确保高标准农田项目长久发挥效益。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永)

  (责任编辑  牛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