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淮“牵手” 沉浸式感受引江济淮千年梦圆

  《江淮“牵手”——沉浸式感受引江济淮千年梦圆》融合报道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伟大时代造就伟大工程。12月30日上午,随着引江济淮主体工程的试通水试通航,一条崭新的南北向水上大通道跃然而现,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从千年遥望到世纪“牵手”。

  为了生动立体呈现引江济淮的美丽画卷,安徽新媒体集团推出《江淮“牵手”——沉浸式感受引江济淮千年梦圆》融媒互动产品,产品以引江济淮河道为线索,以纪实长图为载体,以具有代表意义的场景为依托,将文字、手绘、音乐、音频、视频融合到H5之中,让网友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运河风情画中,在宏大格局和历史视野中,感受引江济淮带来的巨大变化。

  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曾试图沟通江淮水系,谁知在开挖过程中“日挖一丈,夜长八尺”,虽然“曹操运河”戛然而止,但“沟通江淮”的梦,却延续千年。

  “家住庄台头,用水如用油,盼雨雨不来,恨水水不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淮河,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为改变淮河中游水资源短缺问题,数代水利人接力踏上了追梦之路。

  20世纪70年代,引江济淮第一代设计者郝朝德带队对整个流域进行踏勘调研,走遍引江济淮规划线路经过的每一个县境。“所经之地,全靠徒步行走,吃喝全靠出发前带上的馒头和水壶。”这次调研,为引江济淮积累了珍贵的水文、地形、气象等基础资料。

  此后一直到90年代末,安徽水利人一直保留一支精干团队,长期收集引江济淮沿线各类资料,跟踪国内外调水动态,了解有关技术和政策。

  新时代为水利事业带来新机遇。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卧薪尝胆,2016年12月29日上午,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肥西县派河口泵站枢纽建设工地举行,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长达六年的建设序幕徐徐拉开。

  输水线路长达700公里、数万名建设者同步施工,作为世纪工程,引江济淮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广袤的江淮大地,一座座渡槽、泵站和跨河桥梁,见证着设计者和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征程。

  引江济淮三大功能之一,就是生态。为保护候鸟,引江济淮宁愿多花3亿改道;为了避开铜陵淡水豚保护区,专家们放弃了最好的引江口;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对流域生态的影响,引江济淮增设过鱼设施,为鱼类打开“生命通道”。引江济淮为鱼鸟江豚让路,在世纪工程中,体现历史担当。

  “这几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喝上了干净的水!”在亳州采访时,记者听到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饮用水质的变化。引江济淮工程让皖北和豫东地区4000多万人口用上清洁干净的地表水,工农业生产以及河道生态用水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

  引江济淮工程,不仅仅是输水河道,也是“黄金水道”。在引江济淮通航之前,淮河以北的运输船舶要走京杭大运河绕行。引江济淮通航以后,航运里程将缩短200公里至600公里,大大缩短运输时间,也促进了安徽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和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引江济淮工程建成以后,将彻底改变皖北地区世世代代干旱缺水的局面,构建我们国家南北向的高等级航道,为巢湖和淮河注入源头活水。

  横亘江淮的现代大运河,促成了历史与现实的牵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双赢。《江淮“牵手”——沉浸式感受引江济淮千年梦圆》记录了几代江淮儿女追梦安澜的艰苦历程,描画了中华民族治水历程中的世纪画卷。

  来源: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