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成3366获奖背后的“成功密码”

  “种子就像我们的‘孩子’,看到培育出的良种让农民获得丰收、在全省获奖,心里说不出地高兴。”4月26日,华成种业81岁的首席育种专家程守忠对记者说。日前,从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宿州市种子龙头企业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多穗多抗超高产小麦华成3366选育与配套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一家市级种子企业培育的小麦品种,华成3366如何能实现亩产超800公斤,成为近三年来在安徽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并一举在全省科学技术创新领域荣获大奖?

  科技创新打造农业“芯片”

  小麦是安徽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中,沿淮淮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是全省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然而,因该地区以中低产砂礓黑土为主,小麦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等现象导致穗数不足,严重制约产量。此外,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干旱、冻害和倒伏等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小麦产量全凭天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农业所有的生产资料里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宿州是皖北农业大市,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作为宿州市种子龙头企业,华成种业理应担起选育丰产稳产、抗逆性强、区域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的重任。

  “啥时能让老百姓种上自育的品种”是育种专家和种子公司多年来的期盼。华成种业以推广优良品种为使命,树立科技兴企的发展理念,在持续一贯的政策支持下,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规划大目标,分设小步骤,沿着品种更新换代的历史轨迹一步一个脚印攻坚克难。

  坚守初心育出优质品种

  “选育种子很辛苦,需要倾注大量心血,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我们在陪着种子慢慢变老。”程守忠专家介绍说,小麦育种异常艰难,周期长、成功率低,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到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往往需要十几年,才能从成千上万个品系中选育出一个新品种。许多老一辈研究人员一生也没有培育出一个良种,就算现在应用了许多现代化的研究手段,一般一个优秀的品种从培育到审定也要10年左右的时间。“关键是你付出这么长的时间,不见得最终就有收获。这就是我们育种人的最大痛苦。”

  对待科研育种,华成种业的育种专家团队特别较真。育种杂交、调查、观察……这期间,专家们几乎披星戴月,仔细观察每个小麦品系的抗病性、抗倒性和丰产性表现。

  梦想很丰满,现实多磨难。华成3366的选育面临父母本血缘较远、组配成功率低、品种纯化率低等困难。程守忠带领育种团队,凭着百折不挠的韧劲,利用人工模拟气候与自然生态气候相结合的方式,对品系进行优胜劣汰。历时13年,华成3366以群体大、分蘖能力强、亩穗数多等优点,在2013年通过国审。其探明了区域主推小麦品种农艺形状和生理特征的演变规律,突出多穗多抗的育种目标,集成了“重点组合、扩大群体、定向聚合、严格筛选”的高效育种途径,丰富了区域遗传种质资源。

  为繁育高质量种子,华成种业利用专业合作社进行良种繁育生产。同时,创新集成了3366“三优精准栽培”绿色丰产稳产技术模式,良种良法配套,使之成为应用面积最大的自育小麦品种。

  作为“多穗多抗超高产小麦华成3366选育与配套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华成种业通过与省、市、县农业相关部门合作,结合高产创建等项目,采取科技进村入户、高产示范展示、培训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形式,在安徽、河南、江苏等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团队合作打赢种业“翻身仗”

  “这是华成3366升级版的华成865。”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良柏走进育种基地,边查看小麦长势边向记者介绍,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华成3366的后续品种丰富,为高产、抗逆、广适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了高分蘖力、耐寒、抗倒种质新材料。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企业是重要一环。不搞育种,不搞品种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后劲。华成种业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成立科研育种机构和优秀育种团队,重点开展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和人才培养。目前,华成种业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有7个、省级审定的小麦品种有5个,小麦育种实现“5+1”突破。

  “荣誉增添我们培育突破性品种的信心。我们将把荣誉转化成动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启育繁推一体化种业模式,立足皖北,加强区域合作,选育出更多优质品种,打赢种业‘翻身仗’,为宿州农业发展提供最强劲的保障。”刘良柏说。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责任编辑  刘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