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来的“机会之门” “与强共舞”需补短板、重创新

  首次在城市定位上与南京、杭州并列,在城市规模上向杭州、苏州看齐。站在“机会之门”门槛上的合肥,准备好了吗?

  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指标、城建水平还是三产服务能力,目前合肥与宁杭都有较大差距。虽然合肥的综合实力、地域定位有很大提升,但若不乘势而上,仍有可能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被边缘化。

  多位专家认为,合肥当前存在工业大而不强、三产薄弱、软实力不强等发展短板。

  工业规模虽然已经不小,但“丛林繁茂、少见大树”,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大品牌不多。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鲨鱼苗多、鲨鱼少”。

  相比国内老牌省会城市,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明显偏弱。

  在硬件水平方面与沿海大城市的差距已大为缩小,但在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与城建细节方面尚有明显差距。

  今年以来,两个“一号工程”的启动,为合肥未来的发展释放积极信号。

  1月初,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得国家批准。这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创新体系基础平台,将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安徽省将“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作为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和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目前筹建和申报工作正在迅速推进。

  6月末,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合资项目在合肥破土动工,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能力。

  中德两国总理共同推动的这个“工业4.0”重点合作项目,成为安徽省先进制造业的“一号工程”。合肥以此为契机建设中德产业园,将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推进。

  此外,商合杭高铁、郑合高铁、合安高铁建设正酣,合青高铁即将开工,合肥米字形高铁枢纽几年后将成为现实。

  合肥港综合码头一、二期工程的建成投用,使合肥成为“通江达海”的重要内河港口,集装箱货物可通过水运直达上海,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安徽省科技厅原厅长徐根应说,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合肥要“与强共舞”必须让自己也成为强者。“这就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之路不动摇。”

  做强科技供给,塑造“新合肥”核心竞争力。目前,合肥国家科学中心“溢出”的量子技术,已孕育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一个涵盖研发、制造的世界级量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合肥逐渐形成。

  截至2016年底,合肥的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国家级高新企业数量居第7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居第2位。

  多位专家认为,科技创新是合肥未来发展的“底气”和“利器”。合肥过去十年的黄金期靠创新,合肥的未来,关键还在创新!

  据《半月谈》第14期[省会观察]

  (责任编辑 吴硕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