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四小龙”之一。

  智能语音是合肥精心打造的另一新兴产业高地。以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为核心延伸产业链,目前在合肥已形成70多家企业聚集的“中国声谷”,带动全国30余万个开发团队,每天向全球提供服务35亿人次。

  随着全球技术的进展,智能语音输入被认为是打开人工智能时代大门的“钥匙”,“小题大做”的合肥站在了新产业的“风口”。

  在“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背后,合肥“调结构”的另一个秘诀,则是统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

  “以家电产业为例,合肥虽拥有美菱、荣事达等品牌,但长期‘缺屏少芯’,核心竞争力不强。”合肥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黄传霞说,随着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崛起,合肥家电产业从“缺屏少芯”变成了“芯屏器合”,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大大提高。

  2016年,合肥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家电四大件”产量再创新高,达6500万台,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基地。

  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前瞻性进入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使合肥能够“新军上阵”,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发展有冲劲、有后劲。

  挤出来的“左右逢源” “发展塌陷区”隆起“安徽支点”

  在全国经济地理格局中,合肥长期处于“不是东西”的尴尬区位。向东,纳不进东部沿海开发;向西,挤不进西部大开发。

  作为一个地理上属于华东的中部城市,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时又非“中心”。

  东有南京,西有武汉,合肥成为两大城市之间落寞的“发展塌陷区”。多年来,合肥虽有意向东对接地缘相邻的长三角,但总是“规划不少、成效不大”。

  2008年开通的合宁高速铁路,为合肥补上了关键的“交通短板”。这条建国前就有规划的铁路,通车后让合肥1小时到达南京、3小时到达上海,具备对接、融入长三角的基础条件。

  2009年、2015年先后开通的合武、京福高铁,则进一步使合肥从“铁路盲肠”一跃成为“十字交叉”的中东部重要铁路枢纽。

  “搭上‘高铁时代’的快车,合肥由‘不东不西’转变为‘左右逢源’,区位优势真正体现了出来。”程必定说。

  随交通干线涌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助推“工业立市”“创新战略”如虎添翼——合肥发展的“堵点”,通了。

  在安徽建省后的300多年历史中,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中心城市。

  近年来合肥基础设施和自身实力的提升,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雏形,使安徽全省的发展有了“中心支点”。

  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得以显现,长期外流的各类资源开始“回流”,在合肥聚集、发展。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合肥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2016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定位合肥为Ⅰ型大城市、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上的节点城市。

  一扇通往更高层级的“机会之门”,已为合肥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