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力  实体经济“活”起来

    ———新常态下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②

    ■ 本报记者 黄国荣 许成宽 张敬友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是蚌埠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实现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目标的根本动力。

  “新常态下,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赢得先机、占据主动、闯出新路。在这轮改革大潮中,只要我们看得准、行动快、做得好,就一定会把一手‘好牌’打成‘好局’,从而放大赶超能量,为蚌埠重返“第一方阵”汇聚蓬勃力量。”这是蚌埠市委市政府形成的共识。   简政放权 给企业“舒筋骨活气血”

  “现在办营业执照太方便了,我这一趟就把营业执照办好了!”在蚌埠市行政服务中心工商窗口,一位刚拿到新版营业执照的企业主直夸工作人员办事效率高。

  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改”政府,也就是把全能型政府改为有限型政府,把过去计划经济下政府包揽的权力,该归还市场的归还市场,该归还企业的归还企业,该归还社会的归还社会。

  为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做好注册资本登记改革衔接工作,蚌埠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除了落实国务院通过的31项工商登 记前置改为后置审批事项外,蚌埠市出台了《关于精简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暂免会计代理记账机构审批等7项审批项目,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紧箍 咒”,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与此同时,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要求和基本等同的登记事项,规范登记条件、登记材料,减少对市场主体自 治事项的干预。

  简政放权,成为蚌埠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近年来,蚌埠市牢牢把握改革方向,奔着问题去寻找改革路径,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去年底,蚌 埠市在全省率先公布实施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年减轻企业负担涉及金额1.3亿元。“取消、下放、暂免和转变方式122项,市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 197项减少到45项,全省最少。”蚌埠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丁跃明说,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审批平均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83.2%。

  一年多来,在取消和下放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取消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许可、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探索建立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等方面,简政放权改革举措不断出台,动作频频。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3月1日起实施的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126项工商登记前 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放宽了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企业准入的门槛降低了,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新登记企业数量保持稳定、高位增长。“从 注册登记情况看,蚌埠市民间投资创业热情非常高,许多投资企业集中在第三产业。”蚌埠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到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从一份份“权力清单”的公布,到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减少,作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一年多来,简政放权不断向纵深推进,企业得以松绑,经济活力得以迸发。

     推进“放管服” 让市场释放活力

  “简政放权并非一放了之,后续监管须相应跟上,要向‘宽进严管’转变。”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因实施注册资本登 记制度改革而带来的“蝴蝶效应”已逐步显现,市各级工商系统将进一步完善改革举措,协助每一位有创业愿望的人在蚌埠这片土地上实现创业兴业梦想。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消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务服务更需要有所突破。

  新常态下政务服务工作怎样开拓创新?丁跃明表示,要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地区的做法,突出抓好商事登记制度的 改革创新。一是继续推动行政审批简政放权,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对行政审批项目实施目录标准化管理,加强行政审批业务指导和监管;二是认真落实商事制度 改革新举措,积极推进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优化创业环境,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伐,提升行政审批服务信息化水平,实现省、市、 县三级行政审批信息资源共享,做到纵横联动、有效衔接。通过改革创新,使全市审批服务现场办结率、承诺件提前办结率、服务对象满意率分别达到78%、 88%、98%以上。在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上,注重发挥好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示范和带动作用,重点是总结完善市中心行政审批服务标准 化建设经验和成效,努力形成可在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复制的做法,进而提升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为民服务中心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运 行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改革发力,激活了实体经济的动力,特别是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今年1—5月份,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 产业企业达156户,累计完成产值286.5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27.8%,总量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长21.1%,高于全省平均4.5个百分点,增 速居全省第3位;5月份当月完成产值56.79亿元,同比增长1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821户,占全 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3.3%,累计完成产值860.66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83.6%,同比增长13.4%,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78.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11.3个百分点。新常态下,该市民营经济呈现新的增长活力,发展潜力逐步凸显,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