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在颍泉区行流镇鹿氏菊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菊花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检修机井,为菊苗移栽创造条件。

  据了解,早在2017年,颍泉区水务局整合560万元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在基地布置13眼机井及灌溉设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00亩,实现了固定式喷灌设备全覆盖,为企业节约用水成本奠定了基础。

  “建设节水灌溉机井以后,亩均年节水50立方米左右,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我们降低成本20万元左右。”企业负责人鹿亮亮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得益于取水设施的完善,鲜菊花的亩均产量已经从2017年以前的不足3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0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8元计算,亩均增收800元,年增收70多万元。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2018年,全市总用水量为17.2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10.28亿立方米,约占总用水量的59.49%。而在2006-2015年的10年间,这一占比高达65.81%。“农业用水占比下降的同时,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长,全市用水总量仅较2006-2015多年平均总用水量上升0.08亿吨。”市水资源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占比的下降正是基于2013年以来我市加快实施的节水灌溉项目。截至去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698.4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57.2万亩。

  我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热水组合条件较好。来自市水资源管理处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市多年平均降雨量891.3毫米,一般6、7、8三个月为丰水期,12、1、2三个月为枯水期,其余为平水期。“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2.2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9.8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5.79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3.44亿立方米。”市水资源管理处有关同志表示,我市水资源虽总量不小,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仅为400立方米,为全省的1/3,全国的1/5。因此,阜阳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为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2016年,我市颁布《阜阳市地下水保护条例》,主要针对水资源不足的现状,重点完善了水资源调配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条例》提出,通过建立多种水源联合调度机制,高效利用调入水、本地地表水和非常规水,加强地表水水源工程建设,减少地下水开采;明确对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接近或者已经达到、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用地下水;对开凿取水井的审批、验收、封闭管理等作了具体规定。2016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在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脱颖而出,均获得优秀等次。

  去年9月份,我市又启动了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相继制定、出台了《阜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阜阳市用水管理办法》、《阜阳市计划用水管理实施细则》、《阜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把节约用水纳入法治化轨道。同时,在积极推进工业节水工作方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水利局、节水办等联合行动,目前已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6家。在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方面,累计创建市级节水型公共机构85家。在中水利用方面,全市再生水回用工程已经建成5万吨中水厂一座,铺设管线11.5公里,日供水量约5万吨,城南污水处理厂的2座专用中水“水鹤”、5座中水消防取水点已经成为周边地区工业生产、园林绿化、环卫保洁、城市景观用水的重要水源。在地表水厂建设方面,我市2013年就启动了第三自来水厂建设项目,预计今年年中将建成通水。除此之外,9个地表水厂、5个应急备用水源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建成后将新增供水7.6亿立方米。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市总用水量低于省下达用水总量控制指标0.14亿立方米。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全力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市水资源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安徽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我市已经启动颍州、颍东、阜南的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工作,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加快建立协调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来源:阜阳日报

  (责任编辑 牛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