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春光明媚,从武汉回安徽一个月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张老师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隔离病房走出。作为一名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也是一位安徽老乡,临行前,他对医务人员一再表达感谢,“医务人员太伟大了”“生病了就要听医生的话,我相信家乡的医生”。

  发热后选择立即就医

  1月21日,张老师按计划带着家人开车回老家安庆桐城过年,“平时工作太忙,父母年纪大了,过年还是想回家看看他们”,回到桐城没几天,就开始出现发热、干咳症状,“我感觉自己情况不太好,又来自武汉,所以第一时间就赶到当地定点收治医院”,张老师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需要接受隔离治疗。此时,岳母也不幸感染住院,家人均需要进行医学观察。

  确诊后,张老师病情逐渐加重,呼吸困难尤为明显,经安徽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徐晓玲教授和感染病院ICU主任杨云会诊,2月4日张老师被转往合肥的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进一步治疗。

  “今天又有患者出院了,你很快也能出院的”

  刚入院,张老师就被诊断为新冠肺炎(重症),呼吸衰竭,肝功能损害。“我能明显感受到呼吸很费力,直接就从安庆转到了这里的ICU”,刚到隔离病房,又被诊断为重症患者,“人没力气,也不知道什么能好转”,张老师说他的情绪一度很低落。

  “杨田军、杨云主任每次来查房都会告诉我,‘今天又有几人出院了,你很快也能出院的’,让我加油”,张老师说,这些好消息对缓解他的思想压力起了很大帮助,“每次吃饭,护士都在旁边叮嘱我,一定要多吃一些,提高免疫力。就像家人一样,我很感动。”

  遵照“一人一方案”的原则,针对患者的病情,医院治疗组综合运用抗病毒、保肝、抑制炎症、免疫调节、中医和营养支持等治疗手段,“在徐晓玲教授带领下,我们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对他采用了阻断新冠肺炎患者炎症风暴的新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ICU主任杨云介绍,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张老师呼吸费力的症状逐步缓解,氧饱和度也在不断提升,身体逐步康复,从刚开始没法下地,到慢慢能下地活动,“我状况好的时候还能督促所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 ,张老师说,通过这次患病,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要相信科学,“生病了就要听医生的,我相信家乡的医生”。

  “他们离我很近,我能听到面屏后汗水滴落的声音”

  虽然住院期间始终没有看清过治疗护理自己的医护人员的庐山真面目,只能凭借防护服上的名字来辨认是谁,但张老师说,通过这次患病经历,他从心底里觉得医务人员很了不起,“给我治疗的时候,我看到护士的护目镜都起了雾水,能感受到护士老师就是在凭手感和经验找血管。他们离我很近,我都能听到面屏后汗水滴落的声音”,张老师感叹,医务人员太伟大了,“病毒很残忍,但是医护人员这样近距离地直面病毒,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不离不弃,一直这样照护我们”,张老师说,回去就准备给精心救治和照护他的医护人员写一封感谢信。

  最爱毛主席诗词

  张老师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本来计划1月27号就回武汉的,因为还有课题要完成,现在我暂时回不了学校,但我的学生已经各自在家开展相关工作了。我身体恢复后,也通过网络给他们进行指导”,张老师说,好消息是岳母已经比他早一步出院,家里其他人也都解除了隔离观察,没有被感染,他则要在出院后首先回到桐城,“在当地的观察点继续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

  平时忙碌的张老师显然有了难得的休整机会,最爱毛主席诗词的他,现在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一看,“我最喜欢毛主席的一句话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方萍 姚自勤 张劲松)

  来源:中国科大附一院

  (责任编辑 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