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慢点,不要跑,小心摔倒。”近日,在三山区渡口村施运喜不停地提醒儿子小宏助。41岁的施运喜被大家称为“中国好爸爸”,在过去的7年里,他一直细心照料患了脑瘫的儿子,本报曾经报道了他们的故事。

  7年前,施运喜家庭迎来一个小小的生命,这个婴儿的降生,为这个特殊的盲人家庭带来了一丝光明,但对于施运喜和同是盲人的妻子来说,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想起自己能做父亲了,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施运喜说,这个孩子的到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6个多月就出生,生下来时只有2.4斤,在医院的保温箱里抢救了45天后才出院。

  小宏助因为早产等原因,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小眼球、脑性瘫痪等多种疾病,一次次的打击,施运喜都撑着没有倒下,但小宏助的母亲却没有像他一样选择坚持。妻子的离开,这让他很痛心又很无奈,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

  孩子被诊断为脑瘫,施运喜清楚地知道意味着什么,他的孩子将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可能不会说话,甚至可能连走路也不会,身为父亲的他不愿放弃,“我会给孩子做康复训练,没有钱,我自己给他做。有时,我也给孩子做康复训练,甚至给孩子扎针”。

  在南京儿童医院确诊完,咨询了相关的情况后,施运喜就带着孩子回了家。“在南京的费用高,我带着孩子来到芜湖一家医院做康复训练,费用也不便宜。”施运喜说,全家都享受到了社会低保待遇,户口上一家三个人一个月合计1500元钱,是父子俩现在的主要收入,施运喜说这些钱,有时还不够孩子生病的治疗三四天的花销。

  至今,小宏助都不能自己大小便,每天晚上施运喜都会起床摸索着给儿子换三次尿不湿。“这些都不辛苦,艰难的是孩子体弱,经常要去医院”。这时,施运喜就把孩子拖放到推车上,然后连夜一路摸索着送孩子去医院。

  一次次的康复训练和生病住院,父子俩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可喜的是,经过几年的康复训练,小宏助终于可以站起来走路了。

  “看到儿子独立站起来的时候,我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都值得了。”施运喜对记者说,儿子经常半夜发烧,为了看病方便,也为了给儿子做康复训练,两个月前,施运喜带着儿子住进了南京儿童医院的急诊室,白天施运喜带着儿子去麻将室等地方给顾客做按摩挣点钱,晚上就带着儿子睡在医院的急诊室。

  从小宏助出生到现在,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有些志愿者前去施运喜家和小宏助聊天,“孩子眼睛能看见微弱的光,记忆力很好,能清楚地记得爸爸带他坐公交车报站的路线和名字。”陪同记者一起前去的芜湖市心连心爱心协会的志愿者激动地说,“孩子康复得很不错,看到他进步,我们很开心。”

  “孩子特别乖,也很依赖我,我到哪都带着孩子,他跑了我看不到他,每次出门我都用婴儿推车推着儿子,或者抱着他,我现在就像抱个金疙瘩到处走。”施运喜说,这个“金疙瘩”放不下,他也从未想过要放下。偶尔听到儿子“啊”“哦”的叫声,看到他的笑脸,施运喜就觉得自己的多年辛劳有了回报。

  “医生说只要儿子坚持做康复训练,会有好转的。说实话真累,但是为了孩子我得坚持下去。”在施运喜的心里坚持着一个信念,不管以后的路有多么难走,也一定会把小宏助的病治下去。记者 奚璟 文 汪武 摄

  来源:芜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 杨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