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烟云揽胜图 1993年 童乃寿 安徽省美术馆藏黄山烟云揽胜图 1993年 童乃寿 安徽省美术馆藏

  近日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展的“烟云飞动——童乃寿作品捐赠展”,以“览晨曦”“眺群峰”“赏松石”“望瀑泉”“观云海”五个单元60余件(套)黄山题材精品,用画家之笔呈现大美黄山之景,也是对童乃寿先生艺术人生和绘画成就的一次梳理。

  童乃寿(1941-2014),出生于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幼时随家乡画师柳远宏学画,后拜当地书画名宿舒荫黎,并由其引荐,拜童雪鸿为师,学习国画,与童雪鸿关系甚是亲近。1959年进入安徽艺术学院国画班学习,在此期间,与安徽书画名家萧龙士、孔小瑜、懒悟、王石岑、徐子鹤等结识。

  毕业后,童乃寿虽辗转多处工作,但也一直坚持创作,多次前往省内黄山、泾县等地以及浙江、湖南、四川、陕西等省写生,其中对其绘画风格转变影响较大的一次是1977年初春应安徽出版局邀请,与方济众、应野平等人前往皖南、皖西写生,四十余天的时间里,他与众名家深入交流,汲各家所长融入其绘画创作。在此之后,他深入参与到安徽省内书画工作中,期间参与创立黄山画会,参加全省书画工作会议、学术研讨会等。积极参与各类展览创作,其创作的黄山题材作品深受海内外大众喜爱,曾数次获省内外及全国性展览奖项,并在江苏、海南等地以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展出。1983年创作的《合肥十景》作为礼物赠送美国友人。1984年合肥市书画院成立,童乃寿调入书画院任专职画家,在此之后他更是潜心绘画,创作了一批黄山题材山水作品。

天都峰顶上一棵松 1973年 童乃寿 安徽省美术馆藏天都峰顶上一棵松 1973年 童乃寿 安徽省美术馆藏

  本次展览,涵盖童乃寿先生早中晚期所作黄山题材作品,以黄山晨曦、群峰、松石、瀑泉、云海为主题,改往日以时间为轴的叙事方法,以景为媒,引人入画,领略画家笔下黄山的大美胜景。

黄山诸峰 1977年 童乃寿 安徽省美术馆藏黄山诸峰 1977年 童乃寿 安徽省美术馆藏

  童乃寿先生一生多次登上黄山,在山中进行长期的写生创作,留下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如《天都峰顶上一棵松》《黄山诸峰》《喜鹊登梅巧石》等。在写生过程中目识心记将黄山山水转化为其心中的山水图景,超越了现实物性与具体的现象经验,创作了一批黄山胜景图,如《黄海之晨》《朝日黄山》《听涛居》等,他最擅长作黄山“揽胜”图,邵大箴先生评价其黄山“揽胜”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山峰之险、瀑布之奇、云雾缭绕之幻境,用雄健而细致的笔墨,用点擦皴染写山石、树木、水流与云气,画面浓淡、虚实、欹正、方圆、黑白相互穿插、转换,富有节奏与韵律”。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注重对黄山烟云的表达,擅用积墨法和破墨法,以水化墨,运用墨色的不同变化展现黄山云气的烟云飞动,其绘画布局上,也多为烟云留白,所创作的《黄山烟云揽胜》《西海烟嶂》等作品中烟云作为主体物象或至于画面中心位置或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位置,他曾总结道“中国绘画美学中,气韵抓住一点进行描写风雨云晴变化,善于组合,单项组合、裁剪,随想妙得以情造景。”纵观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童乃寿先生在“以技入境”中不断摸索,完成了自我生命与艺术生命的高度合一,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薛永年先生评价其作品“中期严谨,后期苍若混成,其山水既山明水秀又灵动沧睿,得黄山之神韵。他能从一角表现千岩石万壑给他的感觉,表现那种群山俊秀的感觉,其画法继承了传统,也吸收了当代不同地区的画法,将古法变他法,将出新与法度统一起来,且富有阴阳之变化。”

黄海之晨 1980年 童乃寿黄海之晨 1980年 童乃寿

  童乃寿先生作为20世纪安徽美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继承中发展,在坚守中创新,运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生活阅历和艺术经验,以画家之笔写大美黄山之景,为观者呈现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 安徽省美术馆 黄乐琪)

黄山烟云揽胜 1995年 童乃寿黄山烟云揽胜 1995年 童乃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