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与党建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持续完善文旅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把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为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的旅游强市提供政治保障和方向指引。
以高站位统筹大战略,加强党建引领的系统性支撑、整体性统筹,激活全域旅游资源潜力、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方向,打造具有红绿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以“新”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六安市根据新时代旅游业发展态势、产业趋势、市场走势,持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编制《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重点打造大别山红绿交融、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丰富拓展“红色潮谷”“绿色茶谷”“康养闲谷”“活力峡谷”“原乡宿谷”等大别山“五谷丰登”文旅产品新体系,奋力打造全国红绿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和上海市、合肥市最美“后花园”。2024年1-10月,全市累计接待长三角游客4460万人次,同比增长21%,其中上海游客215万人次,合肥市游客454万人次。以“学”夯实根基积攒动能。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进六安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理论学习的落脚点,连续5年举办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累积邀请30余名专家授课辅导,通过政策透析、案例分享、专家咨询、现地指导等形式,培育出600余名文旅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讲党课”“青年干部上讲台”“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等专题活动,提高文旅干部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创新思维,让思想上 “充电”,在行动上 “加油”。以“宣”转化成果放大声量。联动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媒体,持续精心打造“两微一抖”、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立体化讲好六安故事,《六安市制定印发6个实施意见 释放“文旅+N”融合效应》等推文在新华网、人民网上阅读量达百万人次,《六安市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等2篇信息在省委办公厅《安徽信息》专报刊载、向全省推广借鉴,获得分管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六安市“宿”造发展新引擎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等5篇信息获得《安徽文旅工作交流》专报采用,百余篇信息先后被市委办《六安信息·每日一报》、市政府办《六安政务交流》等采用。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秦国伟表示,六安市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大别山红绿资源禀赋、本地文化特色,发展全域旅游,满足人民群众对文旅产品的消费需求和审美追求,让文化和旅游业成为游客市民美好生活的标配。
以强堡垒铸就硬支撑,坚持把党的组织建在旅游产业链上,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文旅产业壮大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夯实全域旅游发展之基、活力之源。
凝聚发展共识。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挥组织堡垒作用,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先后召开旅产业企业家恳谈会、旅游强市建设推进会,为旅游产业发展谋篇布局。秉持实践导向,组织召开文旅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农文旅深度融合与乡村振兴” 专题研讨会,帮助企业解决项目落地、合同履约方面的难题。提升服务水平,为文旅企业解决融资4.14亿元,保障南港“茶山美宿”文创旅游、六万情峡等文旅项目用地465.64亩,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8200万元,支持天堂寨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大别山地质公园保护展示项目建设。搭建人才平台。聚焦搭平台、建组织、强阵地、优服务,持续推动文旅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皖西学院依托金安区杨公村“三馆一中心”建立国际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山南·梦享村合作建立产学协作基地,开展育才活动实践30余场。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书,80余名在沪港澳台大学生在我市开展第十八届“爱我中华”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坚持“走出去”请、“引回来”用,吸引“鸿雁”人才回乡创业,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对在文旅产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8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9人,省级乡村文化带头人133人。实现联农富农。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打通党建引领文旅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中央抓手,2024年1-10月,全市旅游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达25.36亿元,实现5.33万户农户增收。积极推动村集体经济实体以土地、设施、技术、劳务等模式入股乡村文旅产业,培育莲花山滑雪场、大湾漂流、春山·拾余涧、夏清·沧海桑田等近70个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总投资规模近3亿元。推动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等向旅游产品转化,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景点等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全市累计获评安徽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6家,实现年综合收入近7亿元。
市文旅局机关党支部书记汤磊表示,我们深知,这一系列成果只是发展路上的阶段性胜利,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在文旅产业各个环节的作用,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文旅项目、每一处旅游景点高高飘扬。
以融合路拓展新空间,打破传统旅游产业的边界,积极探索党建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多元路径,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大文章,打造全域旅游多元场景。
用活红色阵地。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
能及旅游价值。打响“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出台《关于推进六安市“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研学实践)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9个、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74个、市级科普研学游目的地21个,“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6条线路入选安徽省十佳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结合新时代数智文旅发展趋势,六万情峡景区推出大型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红旅小镇汤家汇“十万剧场”创新打造全国首部沉浸式、元宇宙红色演艺戏剧《立夏》,开发党建VR体验剧目《星火相传》。推动业态创新。推动一河一桥一路一村成为旅游资源,协同农业、交通、水利、气象等部门建立健全融合发展重大问题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并印发《关于发展全域旅游,深化农旅、交旅、水旅、商旅、林旅、气旅融合发展》等6个实施意见,形成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左右联合的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格局。创新发展溪降、滑雪、温泉、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建成迎驾汉驰通用航空飞行营地、大别山航空飞行营地等3个低空飞行文旅项目,金寨见山水、霍山大别山太阳、舒城百花等房车基地、露营基地27处,陡沙河等5个温泉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大湾漂流、大峡谷漂流等10条漂流,暑期常驻热搜榜,营业收入近2亿元。夯实产业基础。全市纳入省“双招双引”签约、开工、投产项目124个,登记金额158.68亿元。投资10.28亿元的锦秀大别山旅游度假区、5亿元的独秀大别山综合文旅项目等成功签约,投资50亿元的迎驾春风美酒小镇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投资5.6亿元的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5亿元的聆心谷-开元温泉度假酒店、5亿元的天子寨等项目建成运营。今年以来,重点推进58个文旅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9.14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2.58亿元。
市文旅局产业发展科科长董先锋表示,六安市将持续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新产品,通过文旅讲好交通、农业、商务、水利、工业、林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故事,实现各行业、各领域在政策引领、规划布局、资源调配中与文旅发展的同频共振。
以先锋队激活源动力,持续增强党的组织力、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营造“人人都是迎客松”“人人都是文旅推荐官”的浓厚氛围,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营造文明风尚。以党建引领文旅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风光无限、服务无边、设施安全”为主题,重点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活动,以高品质服务、高颜值环境扮靓文旅窗口形象,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来往旅客的笑脸和称赞。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全国生态日、世界粮食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专题宣传50余场,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支援服务130余场次,出动志愿服务2300余人次,入选省文旅厅认定的“人人都是迎客松”典型人物3人。筑牢安全底线。按季度召开文旅行业安全形势分析会,部署行业规范管理巩固年活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建立文旅、公安、消防救援等多部门联动的假日文旅市场监管机制,累计抽查文旅经营单位119家次,督促整改问题隐患239条,并聚焦旅游民宿、旅游包车、漂流项目、景区森林防火等开展联合整治。系统开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系列宣教活动,针对节假日以及汛期、雨雪冰冻天气等重点时段,通过网站、“两微一抖”等融媒体矩阵及时发布温馨提示、预警信息30余条,全面加强应急值守和风险排查,督促严格落实预警“叫应”机制以及文物保护、景区“关停撤”措施。行业无游客滞留、因汛受灾等情况上报。守好文旅阵地。开展校外艺培机构、农村演出活动、旅游市场秩序等专项整治以及“扫黄打非”五大专项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约17000人次,检查各类文旅市场约6900家次,立案122起,办结旅游投诉89件。推进非法卫地设施专项整治,全市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173次,取缔非法销售点26个,置换、没收、拆除没收非法卫地设施1051套。督促指导星级饭店等35家单位完成酒店电视操作复杂专项治理整改。排查并整改全市广电行业网络安全隐患28条。
市文旅局入党积极分子孙啸表示,市文旅局将继续用党建促进文旅市场规范管理,拓展工作维度,深化工作内涵,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安全、有序、文明的环境中畅游,能够喜欢六安、爱上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