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汤汤,水道悠长。在安徽宿州泗县,有一段长达28.1公里、依然保持着原始历史风貌的水道,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连接起了黄河与淮河,写下了中国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

“2014年6月,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回忆大运河申遗工作,泗县政协副主席周鑫如数家珍,“大运河泗县段的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皖北大地第一次有了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安徽的世界遗产呈现“南黄山北运河”的格局。

2023年10月11日,“沿着大运河看安徽” 网络主题活动报道组走进泗县,乘车顺着泗县大运河堤坝蜿蜒而下,碧波两岸杨柳飘摇芦花吐,“隋堤烟柳、龙舟帆影”恍然可见,遥想当年千百船只来往穿梭、商贾云集,令人无限遐想。在隋唐大运河与新濉河交叉口,驻足远眺天际,运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城镇林立。古韵悠然的河道依旧为两岸的农田灌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用水的灵秀滋润着流域周边的百姓,也孕育了这方水土丰美而醇厚的文化。
文化因水而兴,文脉因水相连。作为泗县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大运河泗县段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坐落于城市中心的省保单位文庙大成殿、泗县明清时期商业集散中心的山西会馆、千年古刹释迦寺大殿等。运河边还有树围4.12米的千年古槐,至今依然葱郁、苍翠欲滴,被誉为“千里汴河第一槐”。沿线出土文物丰富,仅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各类的瓷器瓷片便有千余件。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有清水湾公园、运河人家园林景区、泗县农业观光博览园、碧云天、惠佳农业观光休闲园等。

水路即戏路。大运河同样影响到了其他文化形态。“喝不够的家乡水,听不够的拉魂腔”,泗州戏就是依河而生的剧种,有的戏文甚至与运河相关。10月11日,在泗县博物馆,由泗县泗州戏剧团改编的泗州戏《六尺巷》,悠长的拉魂腔与弦乐器声融为一体,视与听的完美结合,不时引发观众共情。目前,泗州戏的剧目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2006年,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河览千年文明,一河阅古今沉浮。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珍贵历史文化资源?
擦亮运河名片,续写炫彩华章。在泗县,一幅城河相融共生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韵泗州 运河名城”是泗县正发力打造的城市品牌。以运河主题为特色,走进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白墙黑瓦、单檐歇山顶,整体建筑风格呈隋唐风韵,其中镇水神兽等古运河文物,彰显着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馆内精美的唐三彩兔形枕、灵动的宋白釉褐彩瓷羊、造型生动的宋说唱瓷俑,以及神态各异的瓷狗……隋唐大运河出土的各色精美瓷器令人惊艳。讲解员唐雨涵介绍,移步前往运河人家园林景区、泗县运河小镇、古汴廊桥、运河遗址公园、清水湾公园等地,还可感受“水韵泗州”的意境。
近年来,泗县十分重视对大运河泗县段的管理、保护与利用工作。为做好运河管护工作,加大了对运河两岸的修复治理力度,先后投入了十余亿元,实施了清水工程、绿荫工程和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工程等,让千年古运河再现芳华。

古河新韵绵绵流淌。目前,泗县运河保护展示、运河特色小镇、运河人家景区、泗县运河博物馆、中国古鞋博物馆、泗县中央公园、运河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陆续完成,形成了集场馆游览、非遗教学、文化演出、社会教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场所,充分发挥运河资源优势,活化运河遗产利用和文化传承。随着一批文旅项目陆续完成,泗县每年通过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吸引游客十万余人次。
千年大运河,从历史流向未来,见证繁华新时代。泗县正着力把泗州戏、运河小镇、古汴廊桥和运河遗址公园等文化资源串珠成线,将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隋唐古韵、运河气质的泗州新城。
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
责任编辑:潘雨桐
爱上安徽,从这里开始!微信扫描关注,安徽大新闻、有趣事、身边事,全知晓!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