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自驾之旅都是与众不同的体验,驰骋于路上,心情也随之放飞。今天为您推荐“皖南唐古拉”自驾越野线路。

  千秋关

  千秋关位于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千秋村东南,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处,以千秋岭得名。千秋关是一处重要的古关隘,座地山高岭峻,地势险要,是苏、徽商通往浙江的要道之一,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扼制其间,居高临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千秋关与昱岭关、独松关并称“皖浙三关”。

  宋南渡时,置关戍守。清咸丰年间重修,关口用大块方石迭砌,关残高3.82米,长25.25米,厚7.17米,拱门高2.24米,宽2.05米,关门上嵌石质匾额,楷书阴文横镌繁体“千秋关”三字(高0.55米,宽1.4米)。2010年浙江省临安市对其进行了维修,保留了原关门,并在其旁新建关墙及门洞,门洞高7米,宽5米,在关墙上修筑了城垛。

  千秋关1989年被宁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塔

  仙人塔,古称“当阳宝塔”,坐落在仙霞镇龙亭村村南冲口之峭壁上,塔身挺秀,修长如笔,亭亭玉立。仙人塔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民国《宁国县志》云:“仙人塔,唐贞观时建,相传建之时,邑人鸠工庀材,甫开始,工匠仍不知不觉如有梦寐中,经七昼夜浮屠,七级成焉。若有仙助,因名之曰仙人塔。”

  1981年,仙人塔载入《中国名胜辞典》,1982年被列为宁国县重点保护文物。1988年被列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塘寺

  青塘古寺始建于南唐时期,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位于皖浙交界海拔1000余米的汤公山半山腰。自古“深山出古刹”,寺庙所在地,视野开阔,水源充足,地势相对平坦。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云雾缭绕,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让人心情豁然开朗。

  青塘寺原为汤公庙,系杨山奚姓家族的家庙,相传在商朝,奚家祖先曾出任汤王的左臣相,权倾朝野,后奚姓家族为纪念祖先的功业,修建了汤公庙。后历经战乱多次损毁修复,南唐时期对汤公庙扩建,并更名为青塘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四水到堂的庙宇两栋八间,正殿供奉地藏王菩萨,正殿前山名曰香炉山,周边有千亩石笋小竹林。

  据悉明清时期寺内香火鼎盛,人来人往,香客不断,庙里有住持、和尚10人左右,有两个水对常年打米供应寺庙,每至大型节日,香客与当地老百姓纷纷前来寺庙拜佛祈愿,热闹非凡。

  立于青塘寺前的“十方”石碑上记载,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十二都(现仙霞镇杨山村)杨虎将军的养母杨王氏捐钱、捐田、捐地对青塘古寺进行重建。为方便香客的行走,修葺了一条2千余米的石板步道。1944年,浙江西天目山庙的和尚胡安平来到青塘寺当住持,直到1969年文化大革命后期寺庙遭到破坏,胡安平被迫离开寺庙。

  1996年,周边村民通过民间集资的形式又重新建造了青塘寺庙,但因交通不便,资金不足,现在可见的青塘寺庙为三间土木结构建筑,寺庙左侧有一圆形石制水缸,“十方”石碑立在庙右前方,正殿内供奉有各类佛像20余尊。

  大山的庇护,让这片宁静的土地远离尘世的喧嚣,保留着处处古风古韵,汤公山间的青塘寺,晨钟暮鼓,时时萦绕山间,给这片宁静的山水增添了几分禅意。

  龙门古道

  龙门古道,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杭州临安)与南唐(宣城宁国)的主要通道之一,其中位于宁国境内路段全长约30公里,从浙江临安七里垄至仙霞镇盘樟村,途经平石关、凉亭、白沙关等古时两国边境的重要关隘,古道毗邻青塘寺,有平整的台阶步道可通往寺庙。历史洪流浩浩汤汤,龙门古道也被湮灭其中,毁损颇多。如今,仙霞镇根据龙门古道新僻乡间道路,全长约14公里,可驾车前往重温古道历史。

  铜岭关

  铜岭关位于安徽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与浙江临安横路交界处的汤公山下,铜岭关是宁国东津河的发源地。当地有传说,南宋时期,铜岭关与千秋关一样,同为兵家驻屯抗金之地。

汤公山花海汤公山花海

  抗金古战场

  位于自驾路线沿途的“抗金古战场”白沙关,古称白蛇关,因地方口音被误传为白沙关。相传白娘子便是在此修炼,化成人形,现从白沙关关口处俯视,仍能清楚看见白沙关往杭州方向的山脊呈现凹槽,仿佛有蛇沿山脊穿行而过。

  白沙关位于龙门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重要的关隘要道。相传“岳飞守三关”有千秋关、铜岭关、白沙关,白沙关便是其中一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南宋初年,岳飞曾驻屯在此抗击金兵,累累忠骨埋尸荒野,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千古传奇。

  官岭天池

  官岭天池,古为“杨山八景”之一,位于现龙门村龙潭村民组的山顶之上。天池面积200余亩,池水清冽,水平如镜,尤其是月夜,池中月影、山影、树影交相辉映,景致幽雅。据民国《宁国县志》记载:

  “官岭天池,县东百二十里,盘山绝顶,周数十亩,深窅莫测,云起即雨,逢旱有祷必应。今十三都。”清初,邑人杨云锦有诗《天池映月》赞曰:巨池开凿自何年,水色清涵月采圆。只是一轮供俯仰,分明万里隔天渊。横空薄雾飞初尽,影落零星濯并鲜。悟到真形原不二,临流漫笈自忘筌。(诗录自道光《宁国县志》)

  中共宁国特别支部

  1929年春,中共宁国特别支部在盘山村(现仙霞镇盘樟村)诞生,下辖大佛地、黄金塔两个支部(均位于现龙门村),傅金林任特支书记,发展党员90余人。自此,宁国这片土地上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这束革命的火炬划破了宁国黑暗的夜空。

  1930年,中共宁国特支成立农会,领导农民开展二五减租运动,领导党员群众开展“搜仓拦米出境,反对积谷外运”斗争,秘密成立青年武装突击队,为配合江南五省大规模农民武装暴动做准备。1930年秋,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反动军警的镇压,特支活动被迫停止。

  目前,中共宁国第一特支保留完整,仙霞镇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该特支遗址作为皖东南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宁国特支)的诞生地,是皖南革命发展的先驱,是革命发展的第一颗种子,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该旧址今为宣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为再现中共宁国特支创建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盘樟村新建宁国市党史教育基地中共宁国特支教学点1处,以中共宁国特支为主线,通过文字、图片、浮雕、场景再现等形式真实反映了中共宁国特支的光辉历史,同时也再现了1928至1949年间仙霞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迹。

  吴越古道

  吴越古道全长约35公里,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浙江)与南唐(安徽)的主要通道之一。与徽杭古道相比,吴越古道路线保存更为完整,风景更为秀丽。一路上溪流陪伴,瀑布奏鸣,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画中游。

  山顶的千顷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100多年前由吴越国建造,与千秋关,昱岭关合称为“浙北三关“。

  关城城墙用大小石块依山势垒成,关门主体由两块巨大、光滑的花岗岩构成,高近4米,厚约3米,宽可两人并行。如今千倾关两侧还保留有一段古城墙,作为浙江和安徽的分界线。

  黄花关

  黄花关系南宋所建,位于宁国的东南部道场坪(老岭)垭口,现遗址仍存。曾经关高丈五,宽八尺,有重兵把守,还设有了望台、阅兵台,黄花关与千秋、孔府二关齐名。和千秋关、铜岭关、豪堑关、孔夫关、马头(蹄)岭关为南宋重要关隘。

道场坪日落道场坪日落

  据说是明朝朱洪武的练兵场,也是当年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护送小王洪天富贵,就是从此路翻越黄花关过昌化白牛桥,经浙江开化,撤退到江西而被俘。文革期间驻扎过知青点,又称羊场。

  (来源:诗意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