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社祭”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风俗独特。2010年9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北村祭社列入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北村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清澈的登源河从村旁蜿蜒而过,崇山峻岭在周边围护环绕;雄俊的七姑山峰形如睡佛,深奥的大鄣山流传着天子墓的传说,而不远的龙须山则留存着明朝贤臣胡宗宪读书舞剑的书房遗迹。明朝永乐十年,即公元1412年,歙县富堨人程文贵,举家定居于此,成为北村程氏的始祖,立下了男丁四十祭社做寿的族规。风俗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北村社祭”通常选择在大年三十开始。清晨,天蒙蒙亮,空气寒冽,在北村社屋的门前,已经是香火熊熊,人影绰绰,乡音鼎沸,锣鼓铿锵。北村程氏族人首先从社屋里请出“社神”,将恭送到村中央的程氏祠堂。

  接引“社神”,唢呐开道。

  恭送“社神”的队伍,行进在去往村中央祠堂的乡间小路上。

  进入村中央程氏祠堂,恭请“社公”、“社婆”容像。

  迎“社神”入祠的同时,抬“社猪”的活动开始穿村走巷。社猪的饲养要费时一年。择日宰杀后,猪形要保持完整,皮肤白皙,鬃毛留下,四肢遒劲,尾辫长挂。为了彰显对神灵的敬重,“社猪”还要被精心修饰,在眼里嵌入珠子,在口中塞入红果;在身上披红挂彩;在头上插戴金花;使整个“社猪”冠冕堂皇,欢快气派。

  “赛琼碗”是春社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糕点用竹箩、竹筛装盛,蕴含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美好祝愿。

  贡品陆续填满了程氏祠堂的案桌,琳琅满目的“琼碗”令人目不暇接,雄壮肥硕的“社猪”也逐一入祠了,这时,炮竹震响,烟花氤氲,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在每个人的心里心外,都急切地想表达着与神灵、与祖上的最亲距离。

  开场了,祭祀正式开始。唢呐、锣鼓震天响起。随后,北村程氏长老开始诵读祭文,“维社有神,五方之镇,民安阜,全赖生成。”洪亮的祭祀唱文回荡在祠堂四方。

  大年三十的祭祀仪式结束后,族人回到欢快的气氛里。人们开始进入赛“社猪”的环节。比对谁家的社猪养得最壮、打扮得最美、演绎得最有味道。

  年三十很快就在欢乐的气氛里过去了。到了大年初一,北村各家各户便开始发送“社包”;这些白花花的包子,老面发酵,入口甜韧,回味无穷。昭示着来年的事业发达与幸福生活。

  转眼就是大年初二。凌晨五时许,族人不顾寒气料峭,一大早就赶到了祠堂。小朋友们捧着香炉,手冻得通红,与大人一起,开始领回“社猪”。人们相信,这时候领回的,不再是一头普通的猪,而是不同寻常的新年福气。

  分享了“社猪”之后,北村人随后便开始“饕餮之旅”,挨家挨户地吃“寿条”和“喜蛋”,寓意长命百岁,多子多孙。

  在流水席上吃过“寿面”和“喜蛋”,北村人再度来到祠堂里,领受德高福殷的族人为大家派发的“年糕”。寓意步步高升。

  大年初三,北村的舞板龙、推龙舟以及抬五帝等队伍出动了。舞板龙展示着一个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北村形象;推龙舟重现了徽州的历史英雄,抬五帝让人不忘华夏根源。昭示着炎黄子孙的砥砺奋进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村社祭,历经六百多年的传承,即便在文革时期,依然保守民间,文脉不断。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迎来了经济的腾飞,北村社祭更具备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力量。现在,北村社祭已经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的文化创新,北村人在默默地坚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