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书记,你把俺家门口的路给铺好了,俺真的要谢谢你,以后下雨天俺再也不用走泥水路了。”6月23日,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田方庄自然村的村民赵立兰握着扶贫干部罗坤的手激动地说。

  今年已84岁高龄的赵立兰,是田方庄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老伴去世后就一个人独自居住。由于她家门口的入户小路没有硬化,每遇阴雨天气家门前的小路就成了“水泥路”,又因她有视力残疾,平时外出成了她最大的“心病”。

  为解决赵立兰的困难,以及其他贫困户类似的问题,小怀村第一书记罗坤先把“村两委”干部的思想统一认识,解决好“帮什么人、办什么事、解什么难”的问题,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带领包村干部对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大排查,逐户登门走访,建立一户一档案,摸清了全村64户贫困户中18户有“个性化”生活需求。在这基础上,小怀村对贫困户要解决具体问题一一列出需求清单,根据每户的困难“对症下药”,制订了详细的“订单式”帮扶措施,再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按照先易后难和先急后缓的顺序,分批解决具体问题。

  “订单式”帮扶少花钱多办事。村委会首先找到可以用且不违规的钱,在政策范围内筹资,罗坤又到自家的单位“娘家”求助,多方筹资12万元。从4月份就按研究确定的方案,实施“订单式”帮扶计划。目前,已帮助第一批18户贫困户解决了入户道路、房屋修缮、购买残疾人辅助器具等实际问题。村委会获得了村里群众的点赞,赢得了给贫困户办好事、做实事、真办事、办成事的良好评价。

  不同家庭,贫困原因千差万别;不同问题,解决措施方案各异;这也是精准扶贫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实用型”工作经验。罗坤说:“精准帮扶工作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实施措施,因户实情量体裁衣,个性化帮扶一对一,不强求统一标准化,才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解决困难群众急需要解决的生活困难之事。”他对个性化帮扶,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实践中他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吴珍杰)

  来源:中国亳州网

  (责任编辑 牛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