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引江济淮工程的推进,来自我省及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正顶酷暑奋战在考古发掘一线。记者从省考古所获悉,在肥西县桃花镇三官庙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座距今大约3600~3800年的台墩型遗址,出土大量青铜器、陶器及残片。这个时期,正处于古代史书中记载的夏王朝。在国内目前发现的同时期遗址中,此次出土青铜器数量仅次于洛阳二里头遗址。“夏朝是否真实存在”,此前学界一直有争议,该遗址的发现及研究,也将为弄清这一问题提供新的证据。

  村边的台墩为夏朝时期遗址

  在肥西县桃花镇三官庙村,郁郁葱葱的植被中间,一个插着红色旗子的墩子格外显眼,这里就是三官庙遗址。省考古所三官庙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秦让平介绍,三官庙遗址面积大约4000平方米,目前已经开展考古工作的探方面积约1100平方米,其中600平方米已经发掘结束,剩余探方正在继续发掘。

  引江济淮文物保护工作2018年3月起全面铺开。在此前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们在庐江等多地都发现了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台墩型遗址。秦让平介绍,为取水便利,古人大多“临水而居”。我省江淮之间河网密布,古代水患频发,古人选择水边居住的同时还会修筑高台,因此台墩型遗址非常常见。

  通过考古发掘,专家们又发现,三官庙遗址非常特别。专家们从出土器物等分析,遗址的年代应与中原二里头文化晚期接近,距今大约3600~3800年。而这个时间,正处于古代史书中记载的我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

  出土青铜器数量仅次于二里头

  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叫做文化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而在三官庙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现,遗址的文化层非常“单纯”,没有发现更早或更晚的历史遗存。“这个时期以后直接就是清代的文化层了。”

  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破碎的陶器及残片,完成修复的已经有20多件,包括陶鼎、陶豆、陶盆、陶罐、陶鬶等,类型非常丰富。器物材质多为红褐色夹砂陶,具有鲜明的二里头文化特征。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四件青铜器,包括铜钺、铜锛、铜铃铛等。

  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介绍,这是我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同时期遗址中,出土器物种类最为丰富、数量最多的一处,其中青铜器数量仅次于洛阳二里头遗址。

  3000多年前房子约四五平米

  在三官庙遗址,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古代先民生活的遗迹。“发现了一处相对完整的房址和很多柱洞,但房址只剩下基槽,墙和地面部分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秦让平介绍,从房屋基槽判断,这座3000多年前房屋平面形状近正方形,面积大约四五个平方。当年的古人建造房屋的技能有限,又没有那么多家具陈设需要安放,房子仅仅满足最基本的遮风挡雨的需求。秦让平介绍,这样大小的房子在当时算是比较正常的。

  三官庙遗址位于今天的派河附近,秦让平分析,这里应该是当年古人生活的一处小型聚居地。目前为止周围并没有发现相关功能性的其他遗存,遗址本体的结构,建造、使用和废弃的完整过程,将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不断揭露出来。

  为研究夏代历史提供新证据

  “夏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此前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宫希成介绍,之所以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证据太少”,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考古发现是最好的证据。

  宫希成介绍,在记录中,夏与安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被认为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而夏最后一位君王夏桀最终被放逐于南巢并死于此地,“南巢”就是今天的巢湖。因此,在安徽地区发现这一时期遗址并出土大量器物,为进一步研究“夏朝”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意义重大。

  ■链接

  201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时代,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对的中心。这个现象发生的年代在商王朝之前,区域又是在伊洛河流域。从时间、空间、规模、对全国的影响力来看,就是一个王朝的气象。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献非常一致地记载,夏人是主要活动在这个区域的。对照文献的记载,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遗存。中国王朝文明的开始,最大的指向就是夏王朝。

(责任编辑  许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