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滩腾空而起,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震动了全世界。你可能不知道,就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新村,有150多户居民,就是从戈壁滩“移民”来的曾参与到两弹一星研发、试爆过程中的建设者们。在那个激情年代,他们付出了青春与智慧,如今,他们在合肥安享晚年。今年87岁的李富学,就是其中一员,当年,他与同事们参与了电雷管的自主研发。

  接受核武器雷管研制任务

  1959年3月,在四川一家军工企业工作的小伙子李富学接到一个特殊指示,到当时的北京二机部第九研究所报到。李富学毕业于无烟发射药专业,被告知要去苏联学习。后来才知道是计划让他去学习核制造技术,但很快因为中苏关系发生变化,李富学及其同事接受了所领导朱光亚交给的“微秒级电雷管”的研制任务,他也是首批到达青海原子城核221厂的科技人员。

  由于到达核工厂时间早,李富学与朱光亚、邓稼先在一个党小组,李富学的入党转正还是朱光亚等人研究通过的。李富学是核武器雷管的研制者,当时苏联撤走技术援助后,国内没有一家厂能生产原子弹用电雷管,而它正是原子弹爆炸的第一个起爆点。

  怎么办?只能自己造!核武器雷管研制的重任就落在他和同事的肩上。

  躺在床上都在琢磨试验

  画草图、做模具,穿导线……没有任何指导与可借鉴的经验。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为了能造出合格的电雷管,研究人员从试制到定型,做了5万次实验。

  制造原子弹的每一步工序要求极为严格,2年多的时间里,“每晚研究到12点,躺在床上还在琢磨,天一亮就起来试验。”1962年,新型微秒级电雷管诞生了,而试爆成功的原子弹与氢弹,都使用上了这种电雷管,“它至今还在服役!”如今说起来,老人家仍充满了骄傲。

  李富学参与研制的“微秒级电雷管”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上,1980年,“微秒级电雷管”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

  “隐居”合肥安享晚年

  国内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李老是为数不多在现场亲眼观看到整个过程的参与者。早在原子弹爆炸前几个月,李老就和部分同事提前来到新疆发射基地,为原子弹的试爆做前期各项准备。

  当原子弹引爆,远远看到一朵硕大的蘑菇云升起时,和现场所有人一样,那种激动的心情,李富学老人现在都还记得。1989年,因为对核武器雷管设计研制的突出贡献李富学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1年,在这里付出青春激情的一代人,被安置到全国各地。李富学等150户则被安置到了合肥市蜀山区西园新村,在这里,他们散步、聊天,安享晚年,“社区对我们非常照顾。”孩子都在外地,老人家和老伴在家,社区工作人员逢年过年都上门看望,“下雨下雪了,他们还送菜到家里来。”

  做了一辈子研究工作的老人家,退休后登泰山观日出,游览大好河山。近几年,年岁渐长,腰不太好,喜欢在家莳花弄草,成了养花能手。老人家还热心公益,经常参加青少年精神课堂。李晨阳 孙雨静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责任编辑 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