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3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在安徽合肥盛大开幕,今年国际电联的主题为“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增强最不发达国家的能力”,围绕这一主题并结合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情况,今年我国517大会主题为“时代新征程·历史新起点·行业新使命”。中国移动依据主题搭建了“数智融合 赋能千行百业 服务千万大众”展区,展现了“5G+连接”、“5G+算力”、“5G+大数据”、“5G+行业应用”、智享家庭等多项5G创新应用场景,吸引了众多与会代表参观交流。

  构建5G全连接 夯实数字新底座

  当前,中国移动以可靠的网络、高质量的连接能力服务超过10亿的物联网用户。在此次展台中,中国移动展示了OneNET城市物联网平台、OnePark智慧园区板块、视频物联网板块等多项内容。围绕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移动打造了OneNET城市物联网自研平台,向上赋能6大场景、9大行业,向下拉通CHBN域(个人、家庭、政企、新兴业务),形成“169产品体系”,实现了从连接规模的量变到运营规模的质变。

  针对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移动自研了OnePark智慧园区平台为客户提供涵盖园区发展的全方位服务,包括园区安防、能源管控、物业管理、运营管理等功能,助力园区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已在全国落地园区项目超100家。同时依托算力网络能力,中国移动打造以高清智能为特色的千里眼视频安防监控产品,如平安乡村、雪亮工程、明厨亮灶等。

  在平安乡村领域中国移动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接入视频200余万路。在安徽芜湖无为市通过“平安乡村”建设安装“千里眼”视频应用15000余路。做到了行政区域重要位置、重点路口及各中小场所全覆盖,视频全量接入基层治理平台,为当地乡村治理注入数智力量。

  中国移动划时代产品 引领云端变革

  移动云电脑作为中国移动基于算力网络战略下的扛鼎力作,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众多参观代表的目光。它在云服务商中率先支持4K分辨率和国产操作系统,具有多种形态,面向教育、医疗、政务、零售等行业,可帮助企业节省约40%的管理成本和30%的采购成本,已在全省服务约2000家客户。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移动云的优势在于核心技术自研、自主可控,它采用第二代磐石服务器,为用户提供云主机服务,整机算力提升50%-100%,已获得技术专利13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5项。后疫情时代,“云办公”成为新趋势。作为新一代的云上电脑,中国移动云电脑以全方位升级的办公体验,让各类型企业在不同应用场景中领略到其出众魅力,采用4+n+31+X资源布局,服务于党政、交通、工业等各行各业,签约央国企上云4000余家。

  释放大数据价值 融合千行百业发展

  此次亮相的梧桐大数据平台是中国移动基于海量数据能力及丰富应用场景搭建的数智平台,也是5G+大数据的代表性应用。目前已实现全网数据统一采集、处理和计算,规模全球领先。梧桐大数据平台基于数据安全治理体系,遵循数据安全使用原则,建立数据安全评估机制,切实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通过规范数据流动机制,实现数据内外部的有序流动,打破数据壁垒,全面促进数据安全使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目前已累计服务客户2.4万家,业务范围覆盖全国。

  5G技术融合创新 打造行业领先实力

  155万个5G基站,约占全球5G基站总数的三分之一,连续覆盖全国城区、县城、乡镇。千兆宽带网络覆盖3亿户家庭、规模国内领先。

  超2万个5G行业商用案例,在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打开5G快速复制的新局面。

  5G专网是国家新基建的关键基础设施,中国移动从2019年开始建设,5G专网从1.0到2.0,再到5月份发布的极致专网3.0 Ultra,实现了极优场景、极简运营、极佳网络、极专运维、极强保障5项核心能力提升,为用户提供办公双域专网、生产可靠专网、园区精品专网、5G快线轻量专网四大场景化产品。

  在安徽,中国移动联合淮南顾桥矿打造了全国最深-919米智慧矿井,实现井上井下融合组网。5G应用已进入从概念到示范、从方案到产品、从个性到复制、从探索到体系、从外围到生产的新阶段。

  点亮城市新生活 智享生活每一刻

  传统城市生活向智能化联网化转变,人们对温馨舒适、高效便捷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常用的远程办公、线上教育、在线医疗、影音娱乐等智能服务都需要高速且稳定的网络支持,“家庭”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也变得越来越智能。

  在大会展区,中国移动“智享家庭”同样备受关注。面向2.8亿宽带家庭用户,除了提供传统通话、基础网络服务外,中国移动还关注家庭用户生活、健康、娱乐、安全等需求,打造了电视、组网、安防、教育、全屋智能等丰富的智慧家庭能力和服务。并守护亿万家庭平安,“移动看家”让手机秒变千里眼,通过摄像头守护室内室外安全,关心留守儿童健康。出现异常情况自动告警,以电话、短信、APP、微信等多种方式实时通知用户,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家庭人员与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 韦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