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刘秀云: 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 减负不减质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长刘秀云认为,教育“双减”减的是负担,而不是教学质量,实际上这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调研中,她发现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延时服务应运而生,再加之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突出,一些情况急需改变。

  “很多家长,特别是平时较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家长,因固有的教育观念,对现在学生书面作业少、单元不测验特别焦虑。很多家长自己又补充了课外练习,在家里给孩子强化练习。这造成学校减下来的学生作业负担,又被家长给加上了。”刘秀云坦言,目前学校作业、课外学科类培训出现隐形变异。“究其原因,还是中考、高考分数定终身的压力,让家长有给孩子通过补课来提高成绩的需求。所以,一味地‘堵’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秀云对乡村教育尤为关注。调研中,她发现一些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被成倍地拉长,“放学时间由原来的三四点推迟到五六点,导致老师们早晨七点学生到校前就要到岗,晚上学生全部离校后七八点钟才能回到家。”

  刘秀云认为,“双减”的目的在于把学生从机械的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的作业和补课负担中解放出来,在于增加学生发现自我、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就大有文章可做。“想真正做好延时服务,必须从挖掘潜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开始,然后是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现实中,很多学校都面临着“师资不足”的困难,缺乏活动课的专业老师。

  “要继续转变观念,强化学习过程监管体系,进一步深化评价方式改革。”刘秀云提出,要落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各种宣传和培训,转变家长的观念。“如果唯分数升学不改,家长的焦虑不减,补课之风依然盛行,双减就成了一句空谈。”

  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展教育,关键在教师。“我们应该提高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充分保障农村教师待遇。注重常态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刘秀云表示。

  对于课后延时服务,刘秀云建议不能一刀切,城乡学校课后服务应实行差异化管理,降低农村学生的收费标准,优化课后服务内容。“城乡学校都要因校制宜调整优化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校舍、场地、师资、课程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做好对学生作业指导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读书、科普等有

  来源:中安在线

  (责任编辑 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