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变废为宝 合肥生活垃圾已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垃圾分类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合肥市每天分类好的生活垃圾都是怎么处理的?记者从合肥市城管局获悉,合肥市在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后端设施建设上全面发力,目前建有垃圾焚烧处理项目6座,处理规模达9000吨/日,形成多点布局、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全利用处理体系,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

  垃圾变废为宝,这些新项目显神威

  即日,合肥高新区重点环保项目——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基本完工,即将交付。据悉,这是高新区首个综合性垃圾处理项目,占地112.5亩,投用后可提升高新区现有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同时增加建筑装潢垃圾再利用功能,大大提高高新区垃圾分类处理及大宗固废综合循环利用水平。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项目位于宁西路与方兴大道交口东北角,主要建有建筑装潢垃圾再利用车间、生活垃圾中转车间及环卫基地综合楼、车辆维保中心、环卫停车场等。

  据了解,作为高新区重点环保项目,相较于高新区目前一天100-200吨的日常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单日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可达到600吨,同时增加了建筑装潢垃圾等大宗固废的循环处置功能,单日可处置大宗固废600吨。项目投用后,将有效提高高新区垃圾分类处理及大宗固废综合循环利用水平。

  而在12月1日,合肥市小庙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沼气发电系统发电并网一次成功,标志着安徽首个厨余垃圾沼气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提供24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

  合肥市小庙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沼气发电系统是小庙有机资源处理中心的一部分,位于蜀山区小庙镇酒香泉路与三乘寺路交口西南角,于去年6月初开工建设,主要是利用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将沼气生物能开发成绿色电力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庙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沼气发电系统设计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为3000千瓦,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并网发电之后,每年可提供24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2950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900吨。”

  垃圾焚烧发电

  合肥生活垃圾已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吃进去”的是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吐出来”的是电等能源。小庙只是用厨余垃圾产生的沼气发电,而合肥现在运用更多的,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省处理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厂——龙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厂,告别了过去填埋处理垃圾的落后模式,通过焚烧发电,截至今年8月底已接收垃圾量超过21万吨,发电量8200万千瓦时,上网电量6800万千瓦时。

  数据显示,2021年1~7月份,合肥市共处理生活垃圾176.68万吨,日均处理8333.96吨,每吨垃圾焚烧发电量约400度。合肥现有6个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每日能“吃下”9000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已大于全市每日垃圾产生量,全市生活垃圾已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合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垃圾分类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决定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成败。合肥坚持规划建设先行,末端引导前端,着力补齐硬件短板,协调推进前端中端后端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自《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后,合肥发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短板。目前,新建的处理能力600吨/日的蜀山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和处理能力800吨/日的肥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已进入调试作业阶段,到2021年底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1600吨/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要。

  合肥市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市规划选址建设5座厨余垃圾处理厂。到2025年餐厨垃圾处理能力11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1700吨/日;远期到2035年,餐厨垃圾处理能力14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2100吨/日。

  (通讯员 胡少殊 张前程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文/摄)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 卫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