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路 亳州:“红色引擎”激活老乡“幸福密码”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组织体系的根基,是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和纽带。今年以来,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全面吹响后,亳州市基层党组织谋定而后动,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着力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发力点。

  赵瓦房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戴虎(中)走访村民蔬菜大棚

  党员带头啃下“硬骨头”

  “最近豆角长得咋样?现在雨水多,采摘时能不能忙得过来?要不要村里帮忙找些人手?”日前,在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刚刚上任不久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戴虎和副队长李建亮来到脱贫户丁文侠的蔬菜大棚,一边查看蔬菜长势,一边关切地询问。“不用不用,俺们一家人都上阵,忙得过来。”丁文侠一边忙活着,一边高兴地说。

  丁文侠靠着各项帮扶政策,再加上务工收入,光荣脱了贫。如今,她承包了村里的4个蔬菜大棚种植豆角、西红柿,一年下来能挣好几万。每每提及此事,丁文侠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村里和她一样的乡亲还有不少,大家能够摘掉穷帽,多亏了村里建设了蔬菜大棚。“村里出钱建了大棚,俺们每年只要交万把块钱的承包费,好好打理就行了,蔬菜的销路也都由村里操心,俺们太省心了。”脱贫户王华廷说。

  脱贫户口中所说的蔬菜大棚现在村里已经建了129个,占地450亩。赵瓦房村党总支通过多方协调,按照“公司+农户+村集体”的联结机制,采取统一技术支持、统一种植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综合结算的方式把大棚出租给村民,由村里出技术、先期提供种苗及农资肥料、帮助销售,解决农民资金短缺和销售难题,实现了农户和村集体的双赢。

  “起初一些村民有顾虑,怕有风险,不愿尝试,但一年下来看到效益后,大家都心动了,现在有承包大棚意愿的村民不断增多。”赵瓦房村非公企业支部书记朱志伟自豪地告诉记者,“对于村民来说,种植蔬菜不是难事,他们最难的是销路问题,为了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俺们党员带头往县里跑、市里跑、市外跑,终于联系了多家蔬菜市场和超市,签订了供货协议,现在俺们这里的蔬菜不仅销往本市地区,还销往长三角地区了呢。”

  据了解,赵瓦房党总支共有党员60名,下辖三个支部五个党小组,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平稳向乡村振兴迈步,村里把承包大棚的名额优先向脱贫户开放,持续增加了脱贫户的自身“造血”功能。

  戴虎说,“全村有147户脱贫户、298人,在保障脱贫户稳步增收的同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基层党组织还要带动全村其他村民一起奋斗,这不,不久前,村党总支成员一起研究,准备再努力争取资金流转一些土地,多建一些蔬菜大棚,为更多村民提供增收的战场,助力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基层堡垒发挥大作用

  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土地是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如何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把资源盘活利用好,这一点,谯城区积极行动起来,摸索出了一套多方共赢的方法。

  “告诉大家伙一个好消息,到目前为止,咱们村的土地已经顺利流转了7800亩,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了48万元。”日前,在谯城区立德镇乔楼村组织召开的土地流转现场会上,村党委书记葛现贵高兴地向村民说了这个好消息,引起村民热烈的掌声。现场领取土地流转租金后的农户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乔楼村共有常住人口近万人,拥有12000亩耕地。多年来,因外出务工无暇打理农田,很多村民有把土地流转出去的意愿。但是,由于没有统一平台操作,很多村民只能零散性地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覆盖面也不大。

  去年年底,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谯城区成立了235个乡村振兴公司,由村党委牵头,分别成立土地流转、农事托管、劳务派遣、电子商务等四支服务队,由乡村振兴公司统筹整合、统一调配。乔楼村正是在村乡村振兴公司的统一操作下进行批量土地流转的。

  “以前俺自己流转土地,一亩地一年流转费是500块,乡村振兴公司统一帮俺们流转,一亩是700块,俺们还不用操心,真好。”村民王银芳说,她家的6亩地这次都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了。“俺家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家里的10多亩地也没时间打理,流转出去后就省心了。”

  村民葛长云说,土地租给种植大户后,他们可以机械化操作,能创造更大价值。“是的,是的,我准备利用这些地再扩大种植规模,明年一定能再增收不少。”种植大户崔先齐接过话,告诉记者,以前想扩大种植规模需要流转土地时,得一户户地跑,现在村党组织统一操作,避免了价格不均、群众工作难做的问题,实现了供需方的双赢。

  规模化土地流转牵涉面大,做好村民的工作是关键。“每一次土地流转前,我们的村干部都是不分白天黑夜逐户走访群众,了解村民需求,做宣传解释工作,然后再与流转大户对接,流转的过程需要细了再细,容不得丝毫马虎。”乔楼村党委副书记李香云说,土地规模化流转是对基层党组织战斗能力的一次考验,走好了这一步,将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今年以来,谯城区乡村振兴公司已陆续帮助7万余户群众开展了规模化统一流转,共流转土地52.77万亩,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600余万元,同时又实实在在地保障了农民和种植大户的利益,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力量,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组织力和凝聚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路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党,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今年以来,亳州市不断夯实基层基础,配强骨干力量,建强人才队伍,选派帮扶力量,有力有效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中在持续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中,我市积极完善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建立起“乡镇一村一片一组一邻”纵贯到底的组织体系,打通了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实现了党的领导全面覆盖和全域覆盖。

  葛现贵说,做好“党建+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有敢于在集体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的干劲,只有基层党组织敢闯敢拼,才能为村民开创更加宽阔的致富天地,乡村振兴的步子才能迈得更快更稳。

  “乡村要振兴,要以市场化发展为动力,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重点是要认真选好、建好‘造血’项目,撬动有限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迈出一条从‘输血’‘造血’再到‘活血’的帮扶新路来。”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张楼支部书记黄文成道。

  亳州市还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动员各方力量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为了选优育强村级骨干力量,亳州市积极组织开展村干部集中轮训,2018年以来,全市开展村“两委”干部轮训3轮次2.4万余人次,组织1989名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有效地开阔了村干部的视野,极大地增强了村干部的创新意识、提升了他们的发展能力。我市还创新推行“联合体·组合投资·优先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指导各县区成立5家共富公司、1221家村振兴公司,根据税务、银行、供电等部门反馈企业信息对全市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逐一“扫描”,做好投资前入企尽职调查、分析研判、合作商谈等,以“优先股”的形式选择龙头企业进行组合投资。截至目前,全市已整合扶持资金16964万元,投入22家企业,实现资金收益1700多万元。同时,亳州市还进一步完善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共建、共享、共管、市场化”原则,加强常态化监管,确保资金收益稳定、保值增值。

  接下来,亳州市将凝聚起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团结在党旗下,立足农村实际,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关键和难点上谋实策、出实招、见实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乡村全面实现振兴。(刘景侠 李辉)

  来源:亳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 石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