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65岁以上老人 心理“高危”占7.7%

  到2022年,老年健康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超过75%,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科比例达50%以上。2月23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省政府同意,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我省将大规模、高质量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完善五级老年人医疗网络,动员多种力量关注老年人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老年痴呆患者将大幅上升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崔礼军介绍,《实施意见》的印发,是为解决我省在下一阶段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存在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促进老年健康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老年健康服务均等化。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科主任医师陈叶纪介绍,我省2019年启动了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工作,试点项目在16个市和2个直管县全面铺开,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调查及能力建设、对社区老年人开展认知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评估、开展认知异常与心理健康问题分类干预。

  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1月27日,我省已经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16867人,结果显示:心理健康一般人群13419人(占79.6%),临界人群2155人(占12.8%),高危1293人(占7.7%)。陈叶纪介绍,我国曾调查发现,在老年人群中,有焦虑症状的占22.1%,有抑郁症状的占22.6%,老年痴呆人群占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未来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老年痴呆的发生会大幅度上升。”我省通过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两年的实施,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各地动员卫生、计生等多种力量关注老年人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开展了覆盖大部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逐渐形成四种医养结合模式

  “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探索,我省逐渐形成了医养结合的四种模式,即医养签约合作,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以嵌入式延伸至社区、家庭。”崔礼军介绍,我省已初步呈现出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格局。

  目前,我省鼓励医疗机构创办养老机构、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据统计,到2020年底,全省有90家医疗机构设置养老机构,另有38家医疗机构正在按照程序申请养老资质备案。到2019年底,全省783家150张以上床位和入住50人以上养老机构中,738家内设了医务室或护理站。

  我省正提高医养结合服务之路,推进医养签约服务。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1576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573.9万人,建立家庭病床3972张,老年人健康管理689.8万人,较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

  将建区域老年医疗中心

  《实施意见》提出,我省将要建设老年医疗中心。“建设区域老年医疗中心是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执行院长、省老年医疗质控中心主任严光介绍,重点是有影响力的三级综合医院在其老年医学专科基础上,建立区域的老年医疗中心,它的任务是围绕老年医学诊疗、康复、教学、科研、公共服务、行业指导等功能。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养老服务补贴对象发放人数达到62万人。”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耿学梅介绍,在机构养老方面,我省计划到2022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鼓励支持各类存量养老机构向护理型床位转型升级,“2020年底,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例已经达到40%。”

  鼓励职业院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

  根据《实施意见》,我省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将大规模、高质量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少华介绍,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支撑是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能高超、服务优质的老年健康服务技能人才队伍。

  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健康管理、康复保健、老年保健与管理、护理公共营养保健等相关专业,加强高层次、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并将完善职业技能评价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责任编辑 王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