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家里还热热闹闹,但随着春节后儿女们陆续离家重返工作岗位,家中的老人患上“分离综合征”,有些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2月13日,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专家提醒,春节过后老人们要注重自我调适,子女也要更多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如果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就应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

  儿女们一走老人提不起精神

  今年春节,吴阿姨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和女儿都带着孩子回家过年了,平时冷清的家立刻充满欢声笑语。吴阿姨老两口虽然忙前忙后,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让他们累并快乐着。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春节假期眨眼就结束了,儿女们陆续返程,吴阿姨准备了特产和孩子们爱吃的家乡菜,还把他们的后备箱塞得满满的。孩子们走后,失落之情开始在吴阿姨心头蔓延开来。

  “关灯睡下,屋里特别静,脑海里总是想想这个孩子想想那个孩子,想着前两天一大家人还围坐在一起吃饭,现在一个个都走了,下一次见到孩子们说不定得等到明年春节了,我心里就难受。”吴阿姨哽咽了,她说自己这几天整日提不起精神,不知道该干点什么,跟老伴也没话说。

  晚辈们一走

  独居老人很酸楚

  每年春节,对于85岁的庄大发来说都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包括儿子、孙女等在内的12个晚辈都会回家过年。“孩子们一回家都是欢笑声,还给我买衣服、包红包。”说到阖家团圆的时刻,老人满脸笑容。一年没有相见,大家在一起看春晚、吃大餐、聊家常,品尝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然而告别春节小长假,孩子们陆续驱车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庄大发目送着一辆辆车渐渐消失在视线,原本欢声笑语的家立刻冷清下来,又剩下他一人,下次再相聚还要再等一年。

  家住六安的庄大发是一个四代同堂家庭的大家长,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一起给家里盖起了小洋房。儿子、媳妇和三个孙女全部外出打工,每年春节时,大家才会返回家中。“以前家庭条件差,但孩子们都住在一起,每天心里都很充实。”但是庄大发心里明白,如果让孩子们都待在家里,只会耽误他们的前途。心里左右矛盾,庄大发也很纠结。“孩子们在家时,总是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都走了,感觉屋子一下空荡荡的。”当看到别的老人有子女相伴在身边时,老人心里难免涌起酸楚。20年前,庄大发的妻子因病去世,老人不会做饭。随后,孩子们陆续外出打工,庄大发开始自己研究如何做菜。

  每年春节假期前夕,是老人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孩子们快要回家了。每天庄大发都会早起收拾房子、拖地。“尤其是厨房要打扫干净,儿子是厨师,对厨房要求比较严格。”除此之外,老人还腌制了很多腊肉、咸鱼和腊肠。“我每年都会把所有的年货准备成四份,分别给三个孙子和儿子儿媳。”老人觉得,孩子们在外吃着他制作的家乡菜,既省钱,吃着也放心。按照约定好的时间,老人提前站在家门口等待孩子们归来。远远看见车灯,老人的心里别提多么高兴,但是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春节假期结束后,庄大发还会花费大量时间打扫卫生,仿佛只有在这些琐碎的工作里,老人感觉孩子们还陪在他的身边。去年,老人领养了一条流浪狗,每天给狗喂水、喂饭,为生活平添了一些乐趣。“孩子们要奋斗,作为老人不能给孩子们添负担。”庄大发总是和大家说这些大道理,但是老人心里却涌起一阵又一阵酸楚,那是思念的痛。

  比起年轻人老年人更易孤独

  专家分析,中国老人大都认为晚年的理想状态是和儿女生活在一起,他们自我陪伴能力弱,普遍需要从家人身上汲取爱和温暖,更渴望陪伴。

  “老年人由于年龄老化,社会功能和心理应激能力下降,加上人际交往少,他们的失落感、孤独感比中青年更强烈。”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莹解释说。

  这种心理上的不适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比如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精力不足、心烦意乱、焦虑、抑郁等,严重的还会出现食欲下降、胸闷憋气、乏力等躯体症状。

  老人多出门

  儿女多打电话

  王莹医生建议,春节后要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及早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作为子女,在离开父母之后要主动和父母联系,多打电话问候父母,关注父母的情绪波动;老人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同时,老人可按照以往的作息规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规律的回归,可使老年人迅速平稳心绪,淡化节日氛围,走出“空巢”的阴影。

  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社交,重拾生活爱好,或是外出探望老友,参加社区活动等,用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来填充节后的寂寞和孤独,这样就不会觉得日子空虚无聊。

  王莹表示,老人有了类似心理问题也不要紧张,节后“空巢”带来的孤独感多是一种应激反应,随着身体和心理的自我调节,多数老人会不药而愈。但如果发现心理问题已影响到正常生活,则需要前往心理专科医院进行干预和治疗。

  (责任编辑  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