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细数阜阳的古建筑,去感受历史,了解家乡的文化。
奎星楼
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又称拐角楼。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故旧县志又称“望霍楼”,俗称“三篷塔”。原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1980年,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古籍上还讲“奎”主文章,因为它十六颗星排列后如果用单线连接,弯弯曲曲就象征文字一样。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敬奎星。称其为“奎星楼”,也就是祈求本地文风昌盛,多出人才。
奎星楼为全砖结构,三层六边形,通高9.93米,叠涩出檐,起脊翘角,结顶饰铁制舞凤,六角制铜制响铃(1981年重修时改铁制铃)。凤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有瑞应,故顶饰具有传统文化性质。奎星楼三层均室,但互不贯通。一层朝南开一半圆形券门,二层一门四圆形券窗,三层南门楣额为“奎壁联辉”。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阜阳中心干道颍州路文峰公园内(文峰公园因此得名)。《颍州志》载:原城东南有奎星楼一座,因为不高,文星不太显露,阜阳文人不多,即建文峰塔,使文星显露,多出文人。文峰塔位于旧城东南,属堪舆学所云“巽方”,故建塔镇之,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康熙三十五年(1696)建塔,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为砖结构,8角7层,通高31.8米,底层直径6.83米,周长22.91米。一、三、五、七层四面有4券形门,二、四、六层南、西、东三面各有1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檐,有仿木结构砖雕斗拱承托。顶部起脊桃角,3叠珠式宝刹由铁制5叉杆贯穿攒尖,全塔造型质朴典雅。
太和文庙
太和文庙位于太和县城关镇,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德八年(1304年)。为纪念圣人孔子,朝廷在民间读书风气浓郁的太和设置文庙,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后毁于战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明清两代,学童首先得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方算正式学生。
现存建筑仍保存元代建筑风格。大成殿为砖木结构,座北向南,单檐歇山顶,底部是约高0.8米的方形台基,殿平面为长方形,面阔5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214平方米。其木结构采用梁架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式样,体现了南、北方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特点。整个大殿使用了26根立柱,柱下用石础。门额上涂丹朱,梁枋有彩绘,虽大部分已剥落,仍可窥见该建筑昔日风采。
葛大桥
葛大桥位于颍泉区闻集镇南500米处,南北横跨柳河上。
该桥始建于明代初期,原为3孔,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成为4孔。桥面长35米,宽5米,桥面高出水面约15米。桥为砖石结构,桥基下有排列密集的木质地桩。
桥身主孔东面的砖壁上,自然生出一株柏树,柏树从根部水平横卧伸出,然后向上拔起一枝,兀然挺立,为葛大桥平添几分风姿。因“柏”与“百”谐音,当地群众称此桥为“一柏(百)担(单)三孔。
几百年来,古桥一直是柳河两岸的交通枢纽,重达30吨的拉煤车从此通过也安然无恙。直到1983年,在古桥下游百米处新建了公路桥,古桥才得以“减负”。
会老堂
会老堂始建于北宋,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阜阳生态乐园之内,是景区核心历史文化景观,为阜阳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欧阳修故居。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自扬州移知颍州。在颍期间,欧阳修对颍州西湖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赞美西湖四时佳景的词章。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退居颍州,寓西湖六一堂。翌年四月,前副相赵概以八十高龄自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来访欧阳公。知州吕公著在六一堂西侧专建此堂以作接待。欧、赵、吕会于此堂,饮酒,赋诗,故名“会老堂”。欧阳公即席赋诗,诗中抒发了他与赵概莫逆之谊和对赵概不远千里寻访的感激之情,内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等句。次年,欧阳修便终老于西湖居所。
后来,苏轼知颍,来到会老堂,感慨赋诗曰:“三朝出处共雍容,岁晚交情见二公。乘兴不辞千里远,於怀还许一樽同。”
现会老堂为颍泉区人民政府于2005年9月在原址、按原貌、用原材料恢复整修,砖木结构,明三暗五开间,梁枋雕刻精美,构图古朴美观,采用柱石斗拱承托,棂门花窗相衬,堂内两月门,题额为砖雕“景贤”、“尚友”四字,堂内立有欧阳修石刻画像,碑上清乾隆皇帝题诗和晁悦之、李叔端题字。院内有苏轼的“和欧阳少师的会老堂次韵” 碑刻等历代即兴题诗碑刻多块,以及欧阳修与赵概相会的铜雕塑像。
会老堂是我省乃至中国文化历史上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是阜阳历史文化遗产核心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在此可以感念欧苏风情、感悟阜阳历史文化的恢弘灿烂。
管鲍祠
位于颍上县城北郊。原名管子祠,为纪念春秋政治家齐国贤相管仲的专祠。明万历六年(1578年),县令屠隆重建,增祀鲍叔牙始改今名。
管鲍祠迄今几经兴废。明末毁于战乱;崇祯十二年(1639年),学谕汪廷宏修建。清嘉庆年间毁于大火。道光六年(1826年),万如陵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火。民国22年(1933年),县长张鼎泉募资重建。
管鲍祠南临大寺塘,沿塘一堤为知县倪焕奎所筑。祠东有“九合桥”,取管仲力辅齐恒公“九合诸侯”之意;祠西有“四维桥”,出自“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祠旁有管仲衣冠冢墩,前立2碑。一书“管仲父墓”,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钦差整饬颍州等处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杨芳立;一书“呜呼大政治家管仲之墓”,为民国15年(1926年)县知事倪焕奎立。
现存管鲍祠有厅堂5间,砖瓦结构,雕梁画栋,巍然壮观。堂中塑有管、鲍全身立像。明柱上书两幅对联:相齐桓公一匡天下,交鲍叔牙万古高风;佐霸笔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
1982年,颍上县人民政府公布管鲍祠为颍上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黄古庙
传言太昊伏羲曾在大黄镇黄龙坡处建陪都,后太昊伏羲头颅葬于此。1993年《界首县志》记载,相传大黄庙始建于唐,元代重修,后有碑记,今已不存。据现存中殿大梁上文字记载,上一次重修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闰四月初二。参加这次重修的总会首李符时,主持僧源绪。现存中殿3间、娃娃殿3间,建于台基之上,柱础粗大,柱上加梁枋,斗拱,庙顶覆盖五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传说,早在远古时期,太昊伏羲曾在大黄镇黄龙坡处建陪都,后太昊伏羲头颅葬于此。今日,乡人已不见大黄庙全貌,只知旧时其十分壮观。《界首县志》记载,相传原庙规模宏大,分东西中三院,前中后3门……面积可达3000平方米、占地480亩。但今日大黄庙,仅占地40余亩,庙宇数间,为乡人集资100万维修并扩建。据说解放后,古庙被改为小学,小学直至1998年方迁走。文革期间,古庙被破坏严重,庙里仅存三间玉皇殿为古迹,依旧青砖筑墙,五色琉璃为瓦。直至1998年,大黄庙才得以重修扩建,但与最盛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资福寺
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扩建于熙宁年间(1068—1077)。明万历,清康熙、乾隆、道光等均进行过重修。因规模宏大,民间俗称之“大寺”。现存前、中、后三进院落,南北长117米,东西宽51米,面积5967平方米。有房屋70间,其中有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大殿面阔5间,通长20.7米,进深3间,跨度10.9米整个建筑具有宋代风格。是安徽淮北地区保存比较完整、时代较早的寺庙建筑。
据清代道光年间《阜阳县志》记载:“颍州资福寺,旧为宋代修颙禅师遗刹”。该寺始建于宋仁宗嘉祐时期(公元1056——1063年),扩建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阜阳现存最大、最古老古建筑之一。
历史上的资福寺是一个古建筑群,东西宽80米,南北长117米,占地14亩,加上护院、沟塘,不下20亩。寺内佛像众多。几百年来,由于香火旺盛,绵延不绝,人们干脆简称“大寺”,称呼寺院前的街道为“大寺街”。大寺街因资福寺而得名。多年前的大寺街并不喧闹,它是老人眼中的桃花源,阜阳旧景“七十二连桥”、“大寺烟柳”就在这里。大寺街从清幽到喧闹的过程,也是资福寺从幽古到破败再到重建的过程。
程文炳宅院
据阜阳县志记载,程文炳(1834-1910年)为清末爱国将领,颍州柳沟屯(今颍东区枣庄镇童庄村后海子村)人。从军60多年,因战功卓著,官累至九江镇总兵、湖北提督、福建提督、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治军严明,却不滥杀无辜。他身居高位,情系家乡,曾多次解囊赈济邻里,为故乡百姓做过不少益事,在阜阳甚至安徽近代历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程文炳宅院是程文炳的私人住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历经12年完工。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整个宅院占地67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三院进落,为典型的徽派建筑。
它是阜阳市乃至淮北地区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时期最大的一处官吏私宅古建筑群,2004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运河桥
在阜南许堂乡运河村,明代建砖石拱桥。至今仍然成为百姓通行的交通要道。此桥始建于明代以前,桥呈拱形砖石结构,南北横跨运河,长60余米,高7米,是通往大别山的必经之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此桥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南下,曾从此桥经过。桥东原有一座庙,桥原系9孔,现存7孔。该桥是我省淮北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大型拱形砖石桥。
藏公馆
1985年,界首县人民政府将臧家公馆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入界首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臧公馆位于界首市城关新华街中段,原主人是臧致平(1869-1944年)。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时期,臧致平凭借臂力过人,作战勇敢,升至福建建国军第三军军长,以厦门为中心,占据金门、同安、海澄、尤溪和长泰等十多个县。他积极响应孙中山的主张,追求进步,却遭到孙传芳、林虎和王永泉等反动军阀的多面围攻。失败后,他退隐江苏常州市。抗战时期,臧致平不畏强暴,严辞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大义。臧家公馆是臧致平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家乡建造的府邸,现保存比较完整,包括大门楼、二门楼及西院墙外的房屋,共计30多间,均高大宽敞、庄重质朴、简洁浑厚,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
来源:阜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