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祠堂你首先会想到什么?供奉的灵位?闪动的烛火?还是男尊女卑的旧社会?小说和影视剧的刻意渲染,让大多数人先入为主的认为祠堂就是“封建思想”的残留。
然而在风景秀丽的宣城大地上有一个叫查济的地方,昔日这里有一百零八座祠堂,历经千年沧桑现存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让我们暂时收起有色眼镜,透过时光的印记,探寻血脉中的千年基因。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或古代先贤神圣的庙堂,但一个家族耗费巨资,并不仅仅用来祭祖。在过去,人们议事、仲裁、婚丧嫁娶、节庆欢娱等集体活动,都需要在宗祠的开阔空间进行。
查济因官宦辈出,其祠堂多仿制品官家庙建筑,三进最多、用料讲究、精雕细琢、规模宏大。常有大门、过厅、中门、仪厅、正厅、屏风、寝楼。仪厅一般是锣鼓乐队用;正厅也叫享厅,是祭祖和议事场所;寝楼也称寝堂,是供奉祖宗牌位祭奠的地方。
查济祠堂建立了“义赈”、“义学”、“义葬”的“三义”制度,通过祠堂建立道德教化体质,订立祠规祖训约束族人,惩办违规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社会的稳定。
宝公祠
宝公祠始建于明代,又称敦素堂,是查济现存最大的一座祠堂。宝公祠坐南朝北,位于许溪下游的要道。正立面凹形大门,两侧花砖贴面墙。宝公祠的奇特之处在于没有其他祠显示威严的台阶,整个祠堂平地而建,祠堂侧立面简洁,虽只有马头墙但墙体高耸,面积庞大,气势磅礴,看上去不怒自威。
走进祠内,才能感受它的气度不凡,且非凡之处全在细节和内部构造。宝公祠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石雕,2000年中国文物专家组到查济进行文物考察,组长罗哲文教授评价查济石雕柱础:“体积之大,雕刻之精,可以与故宫媲美。
洪公祠又名“树滋堂”,始建于明朝,背依岑山,前临许溪、红楼桥,是一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杰作。站在桥上看,洪伟的洪公祠映在桥洞中央,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与洪公祠连为一体,相映成辉,犹如一幅优美的自然水墨画。
洪公祠
最能显示洪公祠独具匠心的是寝楼建筑,依势建在山坡之上,使祠堂和山连为一体。除此之外,天井的设置也十分抢眼,在天井里挖掘两口天然泉水的井,代替了祠堂的传统金水池。井水大旱不竭、暴雨不溢,水平稳而又富有生命力,使祠堂庄严肃穆外洋溢一份生机。同时又借助祠堂的教化功能,告诫后人,需知井中有井,天外有天,不躁不满的为人处事哲学。
二甲祠
二甲祠,又名光裕堂。约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查济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二甲祠位于村内中部,大门左侧就是仁让坊。二甲祠采用五凤重檐式,即五凤楼式门楼,门楼上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而二甲祠最为的特别是“见木不见砖”。
这里的木雕、石雕十分精致,把雕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二甲祠内石雕、木雕数量之多,手法娴熟,技艺精湛,堪称“三雕”精品艺术宝库。
二甲祠内陈列着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从民间搜集的各个朝代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风俗物件。还摆放着当代的绘画、摄影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二甲祠内,会有自发组织的老年志愿者给来往游客演出,都是一些当地的特色民俗表演。
祠堂统摄着一个宗族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因此,祠堂就成了族人心中的一方圣地,成了一座温情脉脉的纪念碑。
(来源:皖南印象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