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泗州戏传统经典剧目《樊梨花诉堂》在安徽大剧院隆重推出,这是安徽省传承发展地方戏曲方面引人注目的事件。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地方传统戏剧。2006年5月,泗州戏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众多艺术家的通力合作,2023年4月底,泗州戏的传统经典剧目《樊梨花诉堂》由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复排成功,并在安徽蚌埠大剧院举行了首演。

  《樊梨花诉堂》是泗州戏表演艺术家李宝琴的代表作。泗州戏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淮海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都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的。这些剧种都演绎过《樊梨花诉堂》,但是李宝琴所唱的《樊梨花诉堂》最为精彩。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戏的观众日益流失,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也就面临失传了。

 

 安徽省泗州戏剧院院长宫胜春介绍说,近年来,为了让优秀传统戏曲在舞台上得到保护传承和传播,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对《杨八姐闯幽州》《拾棉花》等泗州戏经典剧目进行创新性复排,而这次《樊梨花诉堂》更是入选了国家非遗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他说:“《樊梨花诉堂》,全国各地——苏鲁豫皖四个省,只要有泗州戏、柳琴戏,还有淮海戏的,它都有这个剧目,已经唱了上百年了,已经上万场、几十万场的这样的戏,如果我们再不把它挖掘整理好、保护好,过后它又丢失了。”

  宫胜春介绍说,传统上泗州戏都是由民间班社演出,剧本基本是艺人之间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剧本往往是拖沓不堪。复排之初,安徽省泗州戏剧院首先邀请剧作家文侠对《樊梨花诉堂》的剧本进行了整理,尽力删繁就简,情节凝炼,而唱腔方面,复排时更是参考了李宝琴留下的各种录音资料。宫胜春介绍说:“剧本整理好过以后呢,我们又寻找了李宝琴老师几个版本的樊梨花诉堂录音。我们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19)82年李老师的录音,我们觉得这个录音最精彩,也是她的艺术最成熟最辉煌的时候,特别她的唱腔,是最好的时候,我们就选用了李老师的82年版的这个录音。我们用李老师的原始唱腔一句不改,因为她唱得太美了、太好了。我们整添它的色彩就在伴奏里。最后我们整理出来过以后,我们又请了配器,请了作曲,重新给李老师的唱腔伴奏润色,最后整个我们现场伴奏的乐队有30多人,整个这个戏最后体现出来的比过去更加丰满。”

  安徽省泗州戏剧院邀请李龙斌作为复排导演。李龙斌是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有着在世界各地演出的经历,除表演外,他还担任过不少传统戏曲剧目的导演,尤其是在2016年,他还把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移植到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并将其带进爱丁堡艺术节。可以说,李龙斌是一位有着世界眼光的艺术家。谈起这次复排,李龙斌首先表示,他对一代代中国戏曲艺术家充满敬意,并且为自己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传承的一环而感到自豪与欣慰。他说:“为什么好的经典的剧,它能那么脍炙人口?就是因为他们有无数代艺人不断地加工提高,使得戏越演越精彩。我们也应该做一个经典剧目的添砖加瓦之人。

  为了更好地表现樊梨花这个角色,李龙斌特意让工青衣和工刀马旦两个青年演员来分别饰演。苏静工青衣,她回忆说,泗州戏前辈艺术家活跃在舞台上时,她才从戏校毕业,只是在台下欣赏,偶尔能够幸运地跑跑龙套。现在,自己担纲主演,在演唱剧中最经典的《诉堂》一折时,她颇为感慨,她觉得一代代泗州戏艺人——尤其是李宝琴老师,在那一刻灵魂附体。李宝琴这一折的演唱有46分钟,现在的复排版也有35分钟的长度,整个唱段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值得一提的是,在复排《樊梨花诉堂》时,李龙斌要求演员们无论念白还是演唱,都坚持使用泗州戏流行地区淮河两岸的方言。著名编剧侯露对此很有感触。她说:“我们的地方戏是一个地方文化DNA,是它的乡音。这出戏特别明显地表现了淮河岸上的这群人、这方土地,大家都知道淮河两岸的老百姓相对是剽悍的,但是他们的内心是细腻的,这种地方的性格完全地在这个戏里面,所以我觉得这出戏能够复排,能够这样准确地把握住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民族性格。那种传承,我觉得太了不起了!”

  《樊梨花诉堂》复排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都感到一种精神的注入,一种意识的唤醒,而随后这出戏的各地巡演,所到之处,都是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