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语文课堂遇上创新授课方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日,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超级语文课”教研活动火热开展,三位青年教师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展开同课异构教学展示,通过25分钟短课形式呈现了风格迥异的“超级课堂”,来自省特级教师、市小语学科带头人、区小语教研员杨立新主任及百余名教师现场观摩。

广告

  三位青年教师以生为本,扎实课堂,为在座的老师们开启了教学新视界。

  李梅老师以读促学,带领学生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等多角度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母鸡的感情的,并出示作者老舍《我的母亲》的节选片段,体会作家对母亲的敬佩与怀念。

  吴文婷老师则化身“思维导师”,提出“母鸡的哪些做法触动了你”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课堂高潮出现在学生发挥想象:母鸡在什么时候会“立刻警戒起来”?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体会作家笔下母鸡的形象与其表达的情感。

  陶涛老师在课前进行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伊始,便带领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体会情感,学习写法。整堂课上,陶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的用词精准,以及其对母鸡的情感,并将课文与《猫》进行写法对比,真正做到了高效课堂,也将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上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区小语教研员杨立新主任概括本次教研活动亮点:基于“学与教”任务的方式的改进。尤其肯定短课设计“切口小、发力准,在有限时间内实现了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的双重提升”。同时指出:“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目标明确,学习目标达成度高,是真正的好课。”杨主任高度肯定了三位老师的课堂,并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先入情入境,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去品味文本。

  语文课的“超级”密码,在于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让文字与生命共振、思维与创意共舞。从老舍笔下的《母鸡》到真实世界的成长启迪,一节25分钟的短课亦可承载核心素养的万千气象——以文学的温度唤醒共情,以逻辑的锐度锤炼思维,以融合的广度激活创造。这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维:语文课可以很“超级”,因为它本应是装载着文化基因、思维能量与未来可能性的“超级引擎”,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点燃热爱母语、探索世界的永恒星光。(李瑶 李洁)

  编辑:高林霞

爱上安徽,从这里开始!微信扫描关注,安徽大新闻、有趣事、身边事,全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