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21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非遗保护工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2023年,教育部宣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的重要位置,非遗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

广告

  近年来,亳州市坚持将非遗融入学校教育,推进非遗课程生活化,用非遗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各中小学坚持将“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重要传统文化时节为主线,打造校园文化节、民俗艺术节,让师生通过嵌入式、沉浸式、情景式观摩体验,构建“一时双节三式”的非遗传承新模式。

  推进“嵌入式”文化融合 构建美育浸润的校园生态

  亳州市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具有本地非遗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安徽中药科技学校、亳州幼儿师范学校开设了中医药、手工制作、民间艺术欣赏等校本课程,促进非遗交叉、跨学科融入教育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亳州幼儿师范学校、亳州四小举行校园艺术节、传统文化节,展示涵盖了古典戏曲、舞蹈、书画、器乐、手工艺等诸多非遗项目。其中,中医药知识问答小讲台、传统非遗文化竞猜与“‘荷’您相约”展区等,让学生们进一步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亳州市教育局高新区分局以“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为主题,举办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录制活动,展示了高新区艺术教育的风采和中小学生的蓬勃朝气。亳州十八中、亳州幼儿师范学校为学生搭建钟毓大舞台、周末大舞台,把经典历史故事汇编到话剧、戏曲、歌舞、情景剧等节目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让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美育浸润。

  各中小学充分利用校内展板、广播、电子屏、短视频平台等宣传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丰富校园艺术氛围。有的学校精心规划了艺术长廊和文化展示区,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环境育人、艺术育人的目标。

  打造“沉浸式”艺术场域 打造五感通达的体验模式

  亳州四小、亳州十小、亳州十一中等学校立足“中华药都”的地缘优势,设置了中药馆,展示中药材实物,传授中医养生知识。通过有奖竞猜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亳州市夏侯小学、亳州高新区翰林小学通过举办非遗文化主题的社团活动和展览,彰显学校在实施美育浸润校园、艺术引领成长方面的成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将中医药传统技能和文化传承学习作为必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坊”“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中药传统工艺制作方法,如中药香囊和大山楂丸、六味地黄丸等传统剂型的制作。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形式,展示非遗文化教学成果,并服务社会和市民。在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中,安徽中药科技学校选送的非遗作品《一剪一纸·魅力非遗》和教学成果《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非遗文化》两个参赛项目均获得一等奖,展示了学校在非遗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组成部分。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实现戏曲与中小学生的交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亳州高新区翰林小学、谯城区风华桐乡路小学举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京剧、豫剧、二夹弦、梆子戏、黄梅戏等戏曲经典剧目的精彩片段,还通过互动体验环节,学习了戏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领略国粹艺术的魅力。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戏曲擂台赛”,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各自的才艺风采。蒙城县许疃镇中心小学的“音之韵”社团积极开展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传授豫剧、泗州戏、黄梅戏等戏曲艺术精粹,普及戏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并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将戏曲文化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策划“情景式”观摩活动 创设文化记忆生成的现场

  亳州是“神医”华佗的故乡,也是华佗五禽戏的发祥地。近年来,亳州市一直致力于传承华佗五禽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中小学校将其列入大课间、延时服务的运动项目,通过创设五禽戏习练场、开设体育运动必修课、聘请非遗传承人讲学传授等方式将华佗五禽戏引入校园。

  作为一所有中医药办学特色的学校,安徽中药科技学校将华佗五禽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体育教学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成立社团、课程设置、专业传授,邀请五禽戏传人到校授课、演示,让每名学生都能现场观摩,深入了解五禽戏、习练五禽戏、精通五禽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经过不断发展,华佗五禽戏如今已成为该校的一块金字招牌。

  亳州学院附属学校布置的民俗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漆扇、挥毫泼墨、巧手剪纸,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准备了“幸运抽签”活动,签文精选了《论语》《诗经》中的经典名句等,引导学生从古人智慧中汲取养分,涵养心性,领悟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共生。

  亳州四小创设的校园文化集市专门设置了非遗摊位,琳琅满目的冰糖葫芦、江米糕、糖画等美食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这些美食不仅让他们享受美味,更让他们领略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魅力。亳州高新区翰林学校创办的民俗美食街邀请“糖画”“捏面人”等民间艺人到校向师生展示技艺绝活。学生们在师傅的指导下,动手制作糖画、面人等,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民间技艺。

  各中小学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亳州市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民族剧社等单位的联系,创新研学活动形式,丰富“第二课堂”内容,打造“行走的课堂”。亳州一小、亳州二小、亳州三小、亳州学院附属学校邀请剪纸、陶艺、古琴、戏曲等非遗传人,到校为学生现场授课和辅导,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审美情趣。

  近年来,亳州市在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非遗进校园”系列举措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文化认同与创新的种子,成为文化自信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洪雷 张秀礼)

  编辑:高林霞

爱上安徽,从这里开始!微信扫描关注,安徽大新闻、有趣事、身边事,全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