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之豆腐诞生记

广告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一次,在进行区域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对石磨坊的石磨除了能制作豆浆,还能制作什么产生了疑问。从孩子们讨论中,教师发现他们对豆腐的制作过程产生了兴趣。结合大六班正在开设的石磨坊,决定在班级结合幼儿当下的兴趣开展关于“豆腐”的特色活动。

  “豆”中寻趣,点卤为“腐”

  幼儿通过亲手参与豆腐的制作过程,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习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从黄豆的浸泡、磨浆到最后的成型,每一步都需要幼儿们亲自动手,这种亲身体验让他们对豆腐的制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制作豆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活动,幼儿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们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师幼共成长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较好地提升。同时对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传统手艺传承方面播下微小火种。活动的实施中,孩子们在不断猜想、实践、操作、分享、反思过程中,感受和体验“豆腐”的制作,习得有关豆浆和豆腐制作的具体操作经验。

  本次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与惊喜,让教师看到了生活中到处都是教育契机,即便是家常豆腐也蕴含着无穷的教育价值。   

  家园携手 共育花开

  家庭 “探秘小任务” 延续探究欲:家长可模仿活动中 “寻豆之旅” 的调查形式,让孩子探索身边事物,比如 “面粉能做成什么”“不同叶子有什么区别”,用绘画或语言记录发现,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1、亲子协作体验 “动手乐趣”: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 “包饺子”“种小盆栽” 等任务,让孩子负责揉面、浇水等简单环节,过程中不包办代替,鼓励孩子在操作中解决问题。

  2、生活现象 “观察日记” 促表达:引导孩子记录日常现象,比如 “冰块融化的过程”等,用图画搭配简单描述,帮助孩子把直接经验转化为语言表达。

  3、传统文化 “沉浸式体验”:带孩子体验 “包粽子”“剪窗花” 等传统民俗活动,让孩子感受习俗背后的故事,比如 “为什么过年要贴福字”,在体验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邱思雨)

  编辑:高林霞

爱上安徽,从这里开始!微信扫描关注,安徽大新闻、有趣事、身边事,全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