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之间,指尖缠绕”,编织作为指尖上的艺术,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在学学、玩玩、做做、想想中,幼儿能编出童趣,织出创意。
游戏背景
编织是源于生活的古老传统艺术,是我国特色民间文化,融合了“编”与“织”的技艺。为让幼儿受传统文化熏陶,丰富审美经验,发展手、眼、脑协调能力,养成做事认真、细致、有条理等品质,合肥市直属机关幼儿园总园大二班将编织活动融入班本课程,本学期开启编织之旅。
从编织出发:活动里的童真印记
为了解幼儿编织经验水平,教师引发讨论:“什么是编织?”孩子们纷纷发表看法,如“编织要用各种绳子绕一绕”“手链就是用绳子编的”“编织需要很多工具,我见过奶奶织毛衣”等。
随后,孩子们化身小小编织调查员,与家长一同了解编织信息,并在班级分享。教师感悟到孩子们对编织充满好奇与思考,为拓展其经验,发现编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预设了游戏目标:
1、了解编织种类、工具,欣赏生活中的编织作品,激发编织兴趣。
2、利用编织器学习简单编织方法,体验编织乐趣。
3、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创意表达及表现能力。
编织大冒险:寻宝记
带着探究欲望,孩子们在幼儿园寻找漂亮编织物。教室门口、操场、过道、自然角……处处都有小小编织调查员的身影。通过寻找,孩子们发现幼儿园许多地方都藏着编织物品,不少装饰物也是绳子编织而成。这激发了他们继续探寻生活中编织物品的热情。

尝试编织:编织初体验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编织文化起源、不同编织工具使用方法,并开展绘本《织毛线多多》、手工《编织变变变》、社会《走进编织》等活动。

乐享编织
三股辫法:起初,幼儿只能两条绳子绕,后来能将三条绳子编成麻花辫,小手十分灵活。
环绕法:幼儿借助编织工具,用不同线绳围绕纸盘一圈圈环绕编织,直至纸盘被线圈围满,一幅漂亮的线绳画就完成了。
邂逅“曼达拉”:尝试“曼达拉”中常见的十字编织法,考验幼儿耐心,促进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绑木棍骨架时,幼儿遇到“怎么打结”的难题,通过绘制打结步骤图练习,逐渐掌握诀窍。完成作品后,幼儿对比发现线错乱、松松的问题,总结出缠绕秘诀:绕线时要拉紧,方向要一致。在后续编织中,又遇到线不够、如何连接两根毛线的问题,通过尝试找到打小结、剪多余线的方法,使作品更美观。熟练缠绕后,幼儿增加骨棒,变换缠绕规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图案。


教师感悟:在编织“曼达拉”过程中,从幼儿兴趣出发,让幼儿通过实际体验熟悉编织。幼儿发挥动脑和动手能力,每件作品都承载着想象与创作,收获了知识,更学会了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的精神。
创玩编织
设计编织图案:幼儿对编织兴趣愈发浓厚,开始创新,自己设计独特编织物品。
教师感悟:幼儿在合作中感受快乐,互帮互助完成作品,从生疏到熟练,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色到多色毛线组合,再到编织曼达拉等,促进了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磨练了坚持意志,提升了审美能力。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兴趣,给予自由发展空间,追随幼儿脚步,让游戏更具生命力。
编织活动结束后,幼儿的表征记录为毛线故事增添温暖注脚。一面“编织成长墙”悄然生长,幼儿用画笔、符号和立体装置记录探索轨迹。活动中,幼儿的幸福与满足感显而易见,他们在动手、玩乐中了解、学会编织,在编织艺术熏陶下,乐于探索、勇于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促进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未来,教师仍会继续探索编织奥秘,体验编织乐趣。和编织的故事还在继续,孩子们的新挑战与尝试值得期待。
(撰稿:范紫娴)
爱上安徽,从这里开始!微信扫描关注,安徽大新闻、有趣事、身边事,全知晓!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