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区一直是孩子们的心头好。近日,合肥市庐阳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红玺台总园小三班的幼儿在“小厨房”内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角色互动。

广告

  客人去哪了

  一大早,小厨房的收银员准备营业,却不见客人踪影。她小声招呼周围小朋友来买东西,过了会儿,才有一位客人买走一份甜甜圈。随后,服务员、厨师陆续到岗,大家都在等待客人。

  这时,老师以客人身份询问:“现在可以点餐吗?我想吃一碗鸡蛋炒饭!”厨师霏霏把一个“荷包蛋”放盘子里说:“做好了,快吃吧。”老师质疑:“这只有鸡蛋,没有炒饭啊?”孩子们面面相觑,收银员禾禾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炒饭。”老师追问饭的样子,孩子们回答“一粒一粒的”。在老师鼓励下,孩子们到班级寻找能做“炒饭”的材料,两人从美工区找来毛球,和荷包蛋一起在锅里翻炒,不一会儿“鸡蛋炒饭”就出锅了。这一行为吸引更多幼儿,小厨房客人渐渐增多。

  教师思考:小厨房投入的材料多为水果、蔬菜等食物模型。观察发现,单一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以物代物”行为及角色间交往发展。客人大多购买已有食物,角色间交流对话简短,幼儿参与游戏意愿逐渐减弱。教师以“客人”身份加入游戏,发起制作“鸡蛋炒饭”的新挑战,鼓励幼儿寻找材料制作,引发幼儿间互动参与。

  从“炒饭”到“面条”

  近期小厨房热闹非凡,大家都来点炒饭品尝。班级里,孩子们兴奋交流在小厨房吃“炒饭”的经历,几张游戏照片又引发新讨论。老师问:“小厨房除了炒饭,还有什么新品吗?”十二回答:“我给客人做了饮料,有不同口味。”老师鼓励:“原来小厨房不止有炒饭这一个新品,期待你们下一次的美味制作!”

  这天,小厨房接到“意大利面”订单。厨师慕慕把一块黄色玉米粒放锅里说:“我把油炒一炒。”接着,她把一些玉米粒放进锅中,挤上“番茄酱”,一份“意大利面”就做好了。另一边的小厨师赫赫遇到问题,客人想吃长一点的面条,他重新寻找材料,最后用长一点的玉米条制作,得到客人点赞。孩子们整理材料时发现长长的毛线,一边扯一边说:“把面条拉的长长的!”

  教师思考:“炒饭”制作激发了更多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低结构材料进一步引发幼儿“以物代物”的游戏行为,丰富了游戏情节和内容,反映出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如制作不同口味“饮料”,用玉米粒当“油”,用玉米条制作“面条”等。当缺少某样东西时,幼儿开始有意识地主动使用替代物,初步体现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厨房上新啦

  游戏中,每天都有新故事。随着客人热情点单,小厨房陆续上新许多新品,孩子们自主寻找材料,制作出一道道美味“餐品”,小厨房内欢声笑语不断。

  教师小结: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角色游戏是3 - 6岁幼儿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之一。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经验,对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角色游戏开展离不开对游戏材料和物体的假想,即“以物代物”。

  简单重复的游戏情节会使幼儿逐渐失去参与兴趣。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基础上,以“客人”身份发起制作“炒饭”的新情节,幼儿开始寻找新材料替代,游戏情节随之丰富。同时,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受限,教师在游戏中及时捕捉幼儿自发的游戏行为,通过视频、图片再现游戏场景,鼓励幼儿分享游戏发现,推动游戏不断发展。(窦玉洁)

爱上安徽,从这里开始!微信扫描关注,安徽大新闻、有趣事、身边事,全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