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棒作为常见的生活用品,属于低结构材料,其外形光滑、安全性高且轻巧,具备可连接、可组合、可变形的特性。搭配六通连接头,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班级建构区投放的吸管棒和连接器迅速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激发了他们的建构兴趣,幼儿纷纷尝试利用这些材料,通过拼接等不同方式开启建构之旅。

  吸管棒初体验

  小朋友们拿起吸管和连接头,努力将吸管组合起来,拼插出各式各样的造型,黑板、气球、小山坡等作品在他们手中诞生。孩子们兴奋地向同伴介绍着自己的杰作。诺诺惊喜地发现连接器有六个连接头,兴奋地大喊:“连接头都插上吸管,吸管就能站起来啦!”

  教师思考:在初体验阶段,游戏经历了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体结构向复合结构的两次“升级”。幼儿利用连接头让吸管站立起来,空间立体思维得到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和需求,适时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

  一起来搭拱形门

  经历平面到立体的拼搭过渡后,孩子们再次游戏时有了自己的规划。游戏分享环节,他们发现搭建作品围绕“游戏场里的设施”这一共同主题展开,一场关于“拱形门”的探索之旅就此开启。

  场景一:太矮了进不去

  游戏开始,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将吸管一根根拼凑起来,还叫来同伴分享。乐乐看着搭建的“门”说:“你看,这么矮,我都钻不过去。”晨晨附和道:“对,幼儿园的大门可是很高的。”

  场景二:拱形门立不住

  再次游戏时,孩子们分工明确,有的收集材料,有的设计结构,有的负责搭建,拱形门雏形很快出现。然而,新问题接踵而至——拱形门总是歪歪扭扭,立不住。

  针对这一问题,游戏分享时师生进行了回顾与讨论,孩子们将猜想付诸下一次游戏实践。

  尝试1:双层拱形门:唐欣和同伴搭起双层拱形门,用中间吸管连接加宽,小组一致认为这次肯定能稳稳立住。他们沉浸在喜悦中立起拱形门,却又发现吸管连接处容易断。

  尝试2:加宽底座宽度:诺诺提出之前摇摇晃晃是因为底座吸管太少,用更多吸管把门搭宽会更稳。大家听取建议后增加吸管数量,采用更密集的排列方式拓宽拱形门宽度,这次拱形门底部稳稳立住了。

  场景三:漂亮的拱形门

  正当孩子们为即将完成拱形门而喜悦时,新挑战出现——拱形门高度超出幼儿搭建范围,无法直接站在地面固定细节。这时,曦曦眼睛一亮,兴奋喊道:“我们可以用椅子站在上面操作啊!”在共同努力下,拱形门的装饰和固定工作接近尾声,拱门变得精美壮观。

  教师思考

  1、幼儿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在拱门立不住后,迁移生活经验和已有搭建方法、材料进行改进。

  2、同伴交流搭建拱门方法时,班级幼儿未达成共识,反映出认知和经验水平差异。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尝试,通过实践验证想法,培养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游戏中,教师尊重和支持幼儿想法,作为观察者和引导者,鼓励幼儿分析和解决问题。当孩子们分析拱门立不住时,提炼梳理经验,给予足够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探索和体验中验证猜想与方法。

  游乐场初落成

  拱形门搭建结束后,孩子们的搭建兴趣丝毫未减。在精心设计和密切配合下,游乐园里的其他场所也陆续完成。让我们一同欣赏小小设计师们的作品。

  教师思考:在游乐场建构游戏中,孩子们调动已有生活经验,从材料选择到确定稳定主题,再到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想象力拼搭游乐园。搭建过程中,他们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

  游乐场“升级”中

  游乐场的游戏仍在不断探索和“升级”,有趣的游乐设施吸引了更多“小游客”,他们在游乐场里尽情玩耍。

  教师思考

  1、游戏的发展:此阶段游戏从单体项目组合“升级”。随着孩子们“游乐场”经验不断丰富,游戏内容持续拓展延伸。分析幼儿“作品”发现,当现有“吸管棒”无法满足进一步游戏需求时,幼儿开始根据不同材料的颜色、结构等特性有选择性地组合材料,迁移生活经验、以物代物,进一步感受不同材料在“游乐场”建构中的作用,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2、幼儿的发展:在社会性和学习品质方面,幼儿从个人合作向团体合作转变,能根据主题内容发表想法,在合作中学习他人建构经验并接受同伴意见。在认知经验和建构技能方面,进一步感知、理解各种造型与材料特性之间的关系。

  3、教师的策略:游戏材料的提供对幼儿有游戏暗示作用,教师及时支持、添加积木、纸杯、玩偶等辅材,从游乐设施到细节建构,根据建构造型有选择性地利用各种材料特性,使游戏内容和情节不断丰富延伸。

  思考感悟

  1、多元材料的提供是幼儿创造性建构行为的重要支撑:吸管材料可连接、可变形、可组合的独特特性,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游戏进一步发展时,吸管能与不同材料组合,经验迁移、以物代物,满足幼儿对不同造型的需求。可见,材料的丰富性是幼儿创造性建构的重要支撑。

  2、利用“试误”策略给予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指南》提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太矮了进不去”“拱形门立不住”等问题,教师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幼儿在多次试误、经验碰撞及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

  3、游戏不断“升级”,推进幼儿经验持续发展: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幼儿兴趣点,促进游戏不断“升级”:从单维到三维、从无目的到有目的、从单体到项目组合搭建。此阶段,幼儿进一步感知和理解了结构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建构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幼儿的主动性、与同伴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社会性发展和学习品质进一步提升;在艺术审美方面,幼儿利用对称、平衡等体现搭建各种造型和色彩的美感,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撰稿:何珊 初审:刘丽媛 复审:文皖芹 终审: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