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下午3点50分,合肥一中滨湖校区艺术礼堂内座无虚席,来自高一同学们齐聚一堂,共同期待着这场来自行星时代的学术盛宴。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深空探测实验室深空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类地行星的形成演化及其宜居性”首席科学家汪毓明教授。本次报告从行星探测中的前沿科学问题、面临的极限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多个方面描述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行星探测以及如何迎接行星时代。

  合肥一中校长吴英明对汪教授的百忙之中来到一中表示感谢。吴校长指出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无疑将激发更多创新的火花。她鼓励同学们要热爱科学,投身科学,沉浸在科学当中,不断地用自己的专注度、智慧和汗水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星辰大海。希望每一个合一人将知行合一、表里合一、身心合一的大智慧,与我们的求学路,爱国情和报国志结合起来,在行星时代成为一个摘星星的人,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们的祖国,照亮我们每一个前行的道路。

  汪教授首先介绍行星探测中的前沿科学。从伽利略发明了实用的望远镜看到了木星周围的四颗卫星开始,通过400多年的探索认识到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宇宙空间,了解到了我们人类所处的位置,用行星和深空探测中寻找水和生命等一系列的科学前沿问题做了精彩而振奋人心的分享。深空探测是一项充满高新科技的探索活动,他要求有最好的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最先进的测控通信技术、最可靠高效的能源系统等等。因此可以说,一项项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展,不断对先进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在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壮举后,中国勇于挑战深空探测更艰巨的任务:从更遥远的火星采回样品,探寻红色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重大科学问题。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火星探索。迄今为止全世界开展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飞掠、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成为全球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但火星取样返回地球,依然是人类待突破的难题,中国天问三号任务正聚焦于此。

  接下来,汪教授介绍了目前行星和深空探测面临的极限挑战,比如弱磁探测光通信、超长延时下的智能控制、极长寿命的挑战、极远系外行星的探索。这些空间探索技术的发展涉及到空间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等。“任何一次探测计划的前期酝酿都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人类过去六十多年的深空探测史,是一部伟大的走出地球走向宇宙的史诗,从近地空间到月球、行星、行星际空间乃至太阳系边际和星际空间,科学和技术在其中相互促进、交相辉映。行星将是人类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人类也将由此进入行星时代。

  报告的最后,汪教授带来同学们展望未来,引发学生思考未来,未来的未来是什么样?大家觉得我们进入行星时代了吗,什么是行星时代?为什么要开展行星探测以及如何迎接行星时代。汪教授以诙谐有趣的方式指导学生走在科学的前沿。汪教授提到进入行星时代的标志具有可以使用行星的资源能力,包括捕获小行星,获得小行星稀有金属开采。比如He3能源核聚变,核聚变可以供给全球用电10000年,可以解决地球上很多不必要的纷争。而且还有可能衍生出很多产业比如月球村,火星村等等。他鼓励同学们给自己的想象加上科幻的翅膀。地球文明的期限到底有多长,随技术发展人类掌握核武器,病毒改造技术,人工智能,人类的文明变得越来越脆弱。人类文明想要维持,非常重要在于人类要控制好自己的技术,不滥用。除此之外,人类文明进程中断还有可能来自小行星撞击。虽然具有偶发性,但是把时间拉长偶然就会成为必然。目前美国去年实施计划人类首次小行星防御实验,我们国家在小行星防御方面也是在积极地探索。

  在汪教授精彩的报告之后,同学们也特别珍惜与科学大咖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也展现了我们一中学子扎实的学习功底。学术报告结束了,但是学生还是意犹未尽,纷纷上台找汪教授进一步交流,签字留念。

  最后王玉龙副所长做总结发言,感谢汪教授带来了我们国家在行星和深空探测长期以来的国际科技前沿成果。从太空中看去,我们的地球是一颗为蓝色的星球,同时也是一颗充满生机的星球。茫茫宇宙浩瀚无际,我们的地球不过是其中渺小的一份子。正是因为地球上存在生命,这颗蔚蓝色的星球才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人类从一开始,就在思考太阳系和地球是怎样发生和演变的、除了地球外还有没有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等问题,以及太阳和地球的未来如何。宇宙的浩瀚和奇妙引起了人类很大的好奇心驱使着无数的科学家们前赴后继,通过此次活动发现很多同学也特别关注空间科学的发展,也期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汪教授的团队,为国家的深空探测发展做出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宇宙的探索,更多未知的发现,为人类的未来谱写新的篇章。

  编辑:高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