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42中教育集团“毕业班智慧分享会”暨中考备考研讨活动圆满举行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为发挥合肥42中教育集团本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辐射作用,切实做好集团内各校区毕业班中考复习迎考工作,现借助合肥市戴鹏程名校长工作室平台举行合肥42中教育集团各校区及名校工作室成员校毕业班中考备考研讨活动。

  活动于5月17日上午8点开始,我校老师与集团校老师共同带来了各学科中考复习研讨展示课。

  在语文分会场,是来自42中中铁校区的韩菲老师奉献了一节扎实又精致的作文语言升格指导课。韩老师结合学生任务单,让学生使用恰当的动词和修饰语、使用修辞手法、调动多感官,加上景物描写,以达到语言升格的目的。这节课,角度小,指导细,是一节有效的作文指导课。随后来自42中中铁校区的刘燕燕老师做了很多思考,开展了《临门一脚——考前一个月复习策略》的讲座。讲座依据考点提出来相应的复习策略,具有针对性和是实操性。讲座后,来自蒙城中学、临泉县第五中学、42中湖畔、42中华南城分校以及42中本部的老师们亲切座谈,热情交流。

  在数学分会场,是来自42中本部的曹玉清老师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寻找基本图形,解决几何关键题”复习课。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设计基本图形,形成基本方案,再优化、迁移,升华。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接着42中本部石磊老师给与会老师开展了《我这样中考复习》的讲座,石老师从一名一线教师在中考复习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他的中考复习策略,从课堂、作业、考试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与会老师都收益匪浅。最后各校老师交流了后期复习策略,对相关专业知识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英语分会场,是来自华南城分校的赵银萍老师带来了一节《中考英语话题写作复习——Festivals and holidays》,赵老师带领学生全面梳理了教材该话题下的文章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巩固了对该话题写作内容的理解记忆,通过补充相关话题词汇、短语和句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该话题作文的表达内容。随后,来自华南城分校的刘艳林老师做了以《寻不足而后进  望远山而力行》的讲座,从听力、单选、完型、阅读、写作等各个方面分享了教研组的具体复习做法和经验。最后,来自合肥第42中学的九年级英语教研组长柴玲玲老师代表九年级老师做了三模英语复习经验交流,这对后期中考英语复习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政治分会场,是来自42中中铁的卫平玲老师带来了一节《走进社会生活》的复习课。卫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构建单元知识框架,立足课标再结合热点话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随后由来自42中中铁的刘丽媛老师开展了《中考政治复习备考交流》的讲座,刘老师强调政治学科要立足课标结合热点,并且要研究真题,从三年真题中探寻规律,同时也要注意热点知识只是作为命题的载体,避免过于关注热点。最后各校老师交流了后期复习策略,对相关专业知识和问题进行深入且高质量的探讨。

  在历史分会场,首先是42中本部的王伟玲老师展示了一堂高水平复习课。王老师对整个单元知识结构把握高屋建瓴,注意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梳理、内化知识,以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同时穿插2023年中考题,进行做题方法和技巧指导。接下来, 42中本部历史组组长费祥楼老师做了精彩的中考复习备考讲座。费老师从试卷结构和考查角度等方面分析2023年安徽省中考试题的特点,感受“不变”与 “变”。最后总结:以课标教材为根基,不“偏道”;以中考真题为指引,不“盲目”;以多元情境为载体,不“枯燥”;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不“迷航”。并详细解答了老师们提出的疑问,老师们感觉受益匪浅。

  在物理分会场,是来自42中中铁分校彭斌老师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关于特殊方法测电阻的复习课。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设计电路,形成基本方案,再优化、迁移,升华。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随后由42中中铁分校陈存俊老师给与会老师开展了《中考阅卷心得与试卷分析》的讲座,陈老师从第一视角分享了阅卷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经历和感受,又对近几年中考试卷进行了全面分析,与会老师都收益匪浅。最后各校老师交流了后期复习策略,对相关专业知识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化学分会场,是来自42中本部的高瑾茹老师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复习课——碳及其化合物。高老师从跳跳糖放入嘴中发出响声这一异常现象导入,到最后结尾环节,播放了视频--糖之火蛇,充分引起学生的再探究的兴趣。随后由42中本部化学组组长宋秋红老师开展了《化学三轮复习策略探讨》的讲座,宋老师从近四年的考题入手,按专题题型、新课标要求以及复习策略和建议的角度展开讲解。针对后期三模复习也做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和想法。讲座获得了参会老师的肯定,觉得实用性很强。

  精准分析明思路,群策群力促提升。此次研讨会,为九年级下阶段复习工作进一步明析了思路,优化了策略。促进了集团内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实现了经验共享、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用教师勤奋之力,发教研引导之力,促进教育新质生产力。(陈近)

  编辑:高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