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莺飞草长,新茶吐芽,踏青采茶正当时!4月23日,素有“温泉之乡、周瑜故里”之美誉的庐江迎来了一批“小茶农”。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三年级的同学们在这里开展春日研学实践活动,感受来自庐江的“青绿”,赴春茶之约,品悠然茶香。

广告

  一早,孩子们便穿戴整齐,排列好队伍,满怀期待地踏上研学之旅。

  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中,我们顺利抵达此行的第一站—合肥皖江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孩子们领取了种植茶苗的任务,在认真听取了老师的讲解后,投身于诗画般的草野之中,铲土、放苗、回土,小心翼翼地把茶苗种在花盆里,一切衔接有序,孩子们不亦乐乎。手中的这一株株茶苗,那一抹抹绿意仿佛是留住春天最好的方式,而孩子们也期待着与之一同成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草帽可谓是采茶的“好帮手”。接下来就是施展创意的设计草帽环节。孩子们围圈而坐,那些取于大自然的青草、红花,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持下,被孩子的灵巧的双手装饰在了帽上,一顶顶独一无二的富有艺术感的帽子便诞生了,只见花草们在帽檐边“争奇斗艳”。

  午饭后稍作休息,孩子们便来到此行的第二站——柯坦茶文化研学基地。在基地导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头戴采茶帽,身背采茶篓,有序地来到茶园。“一叶一芯,越嫩越好……”在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小茶农们很快习得采茶方法,架势做足,状态融入,穿梭于茶园之中,一边在茶树枝头寻觅娇嫩的绿芽,随时准备撷入囊中,一边体验代代相传的农耕文明。这一个个采茶篓里不仅装着片片青翠的茶叶,也装满了孩子们劳动的快乐,承载着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连接。

  好茶必须用心、用手炒出来。采茶归来,小茶童们来到茶叶生产工作区,跟着老师学习炒茶。那么,一片茶叶要经历多少繁琐的工序才能成为杯中的饮品呢?采青—晾青—炒青—揉捻—干燥,而炒青,从火候到手法,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只见孩子们六人一小组,戴上手套,双手在铁锅中翻动旋转,从一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渐渐地,醇厚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鲜绿的茶芽也逐渐完成它的“变形记”。小茶农们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茶叶。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茶的精神文化。孩子们从出发前的项目化资料收集、小组学习、成果展示,不断习得关于茶的精神文化,那么到研学基地的实践,则是实际感受茶苗从发芽到采摘,再到茶叶制作的物质文化过程,进而领略茶文化的深邃韵味。大自然中蕴含着无限的教育契机,让课堂行走在路上,茶之中国文化将更加深刻地引领和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胡静媛) 

  编辑:高林霞

爱上安徽,从这里开始!微信扫描关注,安徽大新闻、有趣事、身边事,全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