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江城的历史源远流长,各类艺术精品层出不穷,著名的“芜湖三画”通草画、铁画、堆漆画,通草画就是其中的代表。

  通草画是用洁白柔软的通草片作原料,经过剪、刻后,贴在绢或绫装裱的板上,然后再着色勾画而成,可创作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品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浓淡远近、层次分明,极具美感,可保五六十年不褪光色。

  芜湖“通草画”历史

  芜湖通草画的创始人是著名工艺美术家谢醴泉。

  谢醴泉(1893年-1971年)原籍苏州,曾在芜湖羽毛扇厂担任画师,自号白水老人。1956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指引下,当时已经63岁的谢醴泉受储炎庆恢复铁画工艺的启发,运用剪贴、彩绘等工艺创制了芜湖通草画。

  芜湖“通草画”吸取了广州、贵州通草画的优点,以苏州通草画艺术为本底,发展成具有芜湖传统文化特征的手工艺术,后成为与铁画、堆漆画相媲美的“芜湖三画”之一。

  芜湖“通草画”工艺

  通草画,其制作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

  剪:首先是剪,不论是花蕊蝶翅、凤冠绨带,或是亭瓦楼砖、山峰树丛,都要通过艺人用灵巧的双手一下一下地剪出来。这是制作通草画的基础。

  贴:其次是贴,这是细心之活,就是把剪出来的东西一个一个地贴在木板画幅上,构成画面的草坯;

  着色:再次是着色,其着色方法如同画国画,需要色彩鲜艳,浓淡远近,层次分明;

  装配:最后是装配,即在画幅上镶上精制木框,一幅栩栩如生的通草画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通草画一般以表现花鸟为最佳,但在谢醴泉与他的徒弟们的努力下,也创作过《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人物作品,这些画,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特别是用通草制作的《牡丹》画,花蕊点点,花瓣叠叠,色彩自然,远看是花,近看是画,亦花亦画,别具一格。

  自通草画创制成功后,芜湖民间就传出这样一句话:铁画储(炎庆),漆画吴(思才)、谢白水的通草画跟在后,三画出芜湖。“芜湖三画”也由此形成。

  (来源:欢乐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