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袁隆平曾五次到芜湖考察指导 完成了超级稻的“跨越”

  杂交水稻目前在中国是比较大的作物,好好做,能出大成绩来。”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后,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安徽省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站长乔保建感觉震惊又难过,并想起了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时,袁隆平给自己的寄语,而通过这个工作站,袁隆平也始终牵挂着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

  [初见院士] 八旬老人身体好,上台不让人搀扶

  2013年袁隆平院士在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设立了院士工作站,是目前全国三家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中唯一一家以超级杂交稻种业科技创新为主的院士工作站,袁院士兼任公司育种首席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产品Y58S由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独占许可使用,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制种面积最大、配制组合最多的光温敏核不育系,被袁隆平誉为杂交水稻的“超级母亲”。

  “在工作站成立之前,2012年公司在长沙有一个关于Y58S的研讨会,袁院士参加并做了专题报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乔保建回忆说,2012年袁隆平已经年过八旬,可是身体状况很好,精神也很好,“当时袁老上台发言的时候,我想去搀扶一下,他直接摆手说不用,自己很稳健的就上去了,而且步履稳健。”

  在整个研讨过程中,袁隆平给乔保建的印象是“思维清晰敏捷,谈吐科学严谨”,一点不像个八旬老人,“发言中他首先介绍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历程和现状,以及Y58S特点和应用注意事项,袁老特别看重水稻种子的质量问题,反复强调种子生产要特别重视亲本种子质量,种业企业购买亲本要在质量有保障的公司购买,要对买种子的农民负责。”乔保建表示,袁隆平的讲话不时让台下掌声雷动。

  研讨会结束后,乔保建与袁隆平私下进行了短暂交流,袁隆平询问乔保建学什么专业、在公司从事哪方面的研究等,并在谈话最后嘱托他:“杂交水稻目前在中国是比较大的作物,好好做,能出大成绩。”乔保建告诉记者,至今袁隆平的这句话还一直激励着自己在杂交水稻道路上奋力前行。

  [数年合作]感觉水稻是他生活中唯一爱好

  工作站成立后,因为工作需要,乔保建差不多每两三年都会前往湖南或三亚的杂交水稻研究基地看望袁隆平,并汇报最新的研究成果,“每次看到袁老,他的身体都还不错,都会热情地跟我们交流。”乔保建说,在基地里,他发现袁隆平很喜欢到水稻田去走一走,看一看。

  “袁老是个很朴实的人,没有什么爱好,我觉得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水稻。”乔保建曾去过袁隆平的居所,他告诉记者,袁隆平的家很简朴,家中摆设和装修都很简单,“老人家就是一门心思扑在水稻上,对水稻的研发和推广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很执着。”

  在袁老的家中有一张照片,那是一位外国记者给他拍下的在田间工作的照片,上面还有一句英语,翻译过来叫做:饥饿终结者,袁老自己说很喜欢这张照片。

  袁隆平曾给安徽袁粮公司题词:发展超级杂交水稻,努力做强袁粮公司。这一句题词,不仅印在了安徽袁粮公司每位员工的名片上,同时也印在了每位员工的心里,激励着大家努力发展超级杂交水稻。乔保健说,这些年在袁隆平的关怀下,院士工作站的专家对科研育种材料和科研平台进行了共享,并就新品种、新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公司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袁隆平也始终牵挂着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每当袁粮公司在科研上有新突破,他都会亲自拍摄一段视频发来表示祝贺。

  [最后一面]随和老人小饭馆遇到众多“粉丝”

  一年多前,乔保建和袁粮公司董事长张永铃来到三亚,那也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袁隆平,当时袁隆平的身体依旧很好,“谈完工作,袁老说袁粮公司在杂交水稻科研和推广方面做得很好,要请我们吃饭,我们这边两个人,他和爱人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袁老也不讲究,就随便找了个小饭馆。”乔保建说,当时点的都是些家常菜,大家还是围绕水稻聊天。

  吃完饭后,饭店厨师得知袁隆平来了,就提出想和袁隆平合影,“厨师也是湖南人,跟袁老是老乡,袁老就同意了。”乔保建说,没想到后来饭店周围的食客们看到是袁隆平,特别激动,齐声欢呼“袁隆平……”饭也不吃了,纷纷围上来想和“偶像”合影,袁隆平也都笑着答应了。

  “由此可见,袁老是多么受人尊敬和爱戴。”乔保建伤感地说,袁隆平的离开,对整个杂交水稻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不过这些年袁院士也带出了很多核心的科学家,公司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与袁院士的团队保持密切的联系,把杂交水稻的研发推广工作继续推进下去。

  ■链接 

  芜湖致唁电悼念:

  在袁老心愿激励下,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5月23日记者从芜湖市获悉,当天芜湖向袁隆平院士治丧委员会致唁电,对袁老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袁隆平院士的亲属致以亲切慰问。

  从唁电中记者了解到,袁隆平院士与芜湖有着不解之缘,2006年以来,他曾先后五次到芜湖考察指导水稻种植,担任芜湖市政府科技顾问,并设立了“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芜湖,袁隆平加快了第三期超级稻的研究推广进程,完成了杂交水稻从亩产650公斤到850公斤的重要阶段性跨越。授权芜湖超级稻亲本Y58S为全国配组研发出135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2.5亿亩。芜湖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的飞跃,尤其是“芜湖大米”品牌的提升,都离不开袁隆平的悉心指导。

  唁电最后称,在袁老心愿的激励下,芜湖一定能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李萌 刘静文)

  (责任编辑:李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