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现场学报告]昔日“空心村” 迎来“返乡潮”

  “去年暑假开学4人,今年寒假开学9人。”3月6日,桐城市黄甲镇石窑村党总支书记詹成祥掰着手指数着从外地回来上学的学生人数。“这在之前根本不敢想象,由于招不到学生,石窑小学曾一度面临关闭的境地。”他说。

  然而,近两年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又回来了,在詹成祥看来,在外务工者回乡是生源回流的主要因素。

  位于大别山区的石窑村是个典型山区村,由于交通不便,产业空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过去全村1140多名劳动力有90%在外务工,他们大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从事装潢、餐饮、服装加工等行业。”詹成祥说,村里几乎看不到青壮年劳动力,很多山地成了荒芜的芭茅山,村里的小学也日渐冷清。

  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石窑村坚守保护生态和发展特色产业两条主线,用足用活扶贫政策,通过不断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为外流劳动力回流创设条件。

  近几年,石窑村流转盘活6600亩山场,打造了以茶叶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链,初步建成安吉白茶基地、马鞍寨林业生态示范基地、杨梅采摘园和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建立了80千瓦光伏电站并筹备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车间。

  今年43岁的村民姚爱青过去常年在河南省做瓦工,去年他回家应聘成为白茶基地的管理员。“家乡环境特别好,路也宽敞整洁,在家门口一个月收入四五千元,不比在城里打工差多少,还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孩子。”姚爱青说,他的基地有40多名工人,其中一半都是本村回乡青壮年。

  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山成了四季有花有果的生态园,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村民黄金梅眼瞅着村里人气旺了,于是把自家老屋收拾成餐馆,招待到村里参观旅游的客人。“每年收入有4万元左右。希望村里的旅游业越办越好,带火我家土菜馆生意。”

  随着村里产业的不断涌现,曾经的空心村出现了“返乡潮”。“去年我们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已经降到50%以下了。”詹成祥说,石窑村常住人口中,年轻面孔逐渐增多,村民职业也变得丰富起来,有养殖场场主、民宿老板、景区售票员、农家乐服务员……

  眼下随着采摘期的到来,石窑村各个基地都面临着用工荒。“采摘期需要3000多名劳动力,其中有300多个长期稳定岗位,村里正在谋划成立劳务公司解决用工荒。”詹成祥说,下一步村里将继续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让更多优质项目落户石窑,争取让更多年轻人回流,让绿水青山成为引财气、聚人气、可持续的金山银山。

  乔剑 吴明 文/摄

  (责任编剧 王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