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与江北“牵手”了。
8月6日上午,江北集中区的中小企业科技园内,由中科院过程所、北京中金嘉利有限公司和江北产业集中区合作共建的“中科院过程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新能源院士工作站”“安徽中金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正式挂牌运营,“芜湖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签约落户。此番合作,能否成为“跨江发展”的关键一步?我市打造经济升级版过程中,这些项目又将带来多少惊喜?
经济升级的新平台
用六个“一”,或许能概括这次“牵手”的核心内容:一个新能源院士工作站、一个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个新能源科技公司、一个新能源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一个新能源新材料中试基地、一只新能源新材料专项基金。
作为负责人之一,中科院院士李洪钟对项目的前景十分看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定位是服务芜湖、辐射安徽、面向全国。2-3年内,有可能成为安徽省省级工程中心、3—5年内成为国家级工程中心,直至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工程中心。
他的信心,来源于该项目促进我市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能力。据了解,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投资40亿元,重点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研究并实现产业化。中科院过程所安排一位中科院院士领衔建立新能源院士工作站,由两位中科院“百人计划”学术带头人具体负责,带领数十位科研人员在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研究,并依托科技公司和专项基金实现产业化。中金嘉利有限公司投入巨额资金建设60万平方米的基地设施和重点实验室、生产线,并负责基地的招商、运营,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引入更多的要素和人才资源,培育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江北集中区则保障发展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审核项目准入。通过三方共建,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集聚资源。
“新的科研成果,将第一时间推动芜湖产业发展。”李洪钟举例,当前,电动汽车锂电池普遍存在体积庞大、易爆炸等问题。如果江北以此为课题率先研发出新的电池材料,势必将提高芜湖车企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江北集中区相关负责人这样理解合作的意义:此举将为促进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探索政企研用合作新模式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的引领、支撑和示范作用,对江北产业集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勇当全市跨江发展的开路先锋具有战略性和标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