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十四届管子文化旅游节中,国家级“非遗”颍上花鼓灯引得关注无数。

  除了文化旅游节,在戏曲周中的余韵悠长、送戏下乡中的动人演绎,无不展现出颍上花鼓灯的独特魅力。

  踢腿、下腰、翻跟头……在关屯乡综合文化站舞蹈室内,少年们进行花鼓灯的基本功训练。近年来,颍上花鼓灯通过专家指导、民间艺人传承,经过创新与提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融合发展之路,并屡屡在国内外大赛摘得殊荣。

  颍上五中、慎城二小通过开办儿童花鼓灯兴趣班、送戏进校园等形式,让广大中小学生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县花鼓灯艺术团与科技学校联合设立的花鼓灯专业将开始对外招生,“非遗”项目将扎根校园,这为颍上“非遗”传承发展及文化繁荣提供后续人才支持。

  近年来,该县组织花鼓灯艺术团形成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一线,依托村(社区)文化广场和扶贫夜校,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和脱贫攻坚等专题文艺演出。通过花鼓灯、快板书等“非遗”曲目,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信心。《扶贫情谊深》《答卷》《走访》《扶贫轶事》《看看农村新变化》……一大批原创歌曲小品戏剧为乡亲们送来“文化扶贫大餐”。

  为促进旅游与文化“非遗”的有机融合,颍上县深入发掘优秀民间文化,把文旅“非遗”事业的发展与民生事业结合。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加快脱贫攻坚工作步伐,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下一步,颍上县将进一步挖掘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实施智志双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吃“文化饭”“非遗饭”,走致富路,变“输血”为“造血”。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涵养乡村文明,推动乡村振兴,从而实现贫困群众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双同步。(沈云鹏 武海军 记者 徐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