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重品牌的风景名胜区。1990年12月,黄山作为中国第二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今已有30年。

  黄山“申遗”那些事儿

李超 摄李超 摄

  最早,黄山只申报了自然遗产,“国际大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世界遗产项目考察官员桑赛尔博士来山实地考察,并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局务会议上介绍情况后,与会的文化遗产小组专家对黄山的文化古迹、遗址产生浓厚兴趣,促成了黄山成功申报双遗产。

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委员、规土处处长刘一举接受记者采访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委员、规土处处长刘一举接受记者采访

  黄山的成功申遗,得力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得助于桑赛尔博士的积极推荐;也凝结着老前辈们的心血、智慧与奉献。

黄山风景区云谷综治组组长施春生就黄山文化相关内容接受记者采访黄山风景区云谷综治组组长施春生就黄山文化相关内容接受记者采访

  黄山凭借新标准中的第2条(主要指以“黄山画派”为代表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文学和艺术史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第7条(自然美景和美学价值)和第10条(独有的生物多样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从2001年5月开始,经国土资源部严格审批,在同时申报的33个国家地质公园中,黄山以总分第一成绩通过。2003年7月3日,黄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仪式在慈光阁举行。

  2004年2月13日,第32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在巴黎举行。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审团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首批28家世界地质公园,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名列其中。

张涛 摄张涛 摄

  2018年7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30届国际协调理事会上,黄山作为中国唯一的提名单位被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我国第34个、安徽省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黄山遗产保护的做法和成效

  一直以来,黄山高度重视遗产资源的保护,积极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规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着黄山世界遗产资源。

汪雷 摄汪雷 摄

  科学保护:尊重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之路

  (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2007年3月,新一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国务院同意批准实施,确立“从视觉景观的保护转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景区保护转向区域统筹、联动保护”思想。

  严格执行核心保护区、低强度利用区、高强度利用区和社区协调区等功能区规划,探索形成包括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在内的总体、分区、地段、专业四层规划体系,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保护,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

  (二)扎实践行“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理念

  1、“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山上游、山下住”

  实施办公、生活设施外迁工程,创建绿色酒店,禁售汤料类方便面等容易影响环境的商品,减少生活污水、垃圾产生量。

  2、垃圾洗涤下山、净菜净物上山、污水统管达标排放

  景区实现袋装化收集率、及时清运处理率、无害化处置率“三个100%”。2018年,建成了“景区绿色发展基地”,实现了高山餐厨垃圾就地生物处理,大幅减少垃圾下山运输量。

  景区目前共有污水处理站15处,设计日处理能力6300吨,管网长度11公里,采用点、片结合方法,对全山污水处理设施实行统一管理、分片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

  3、严控日最大承载量

段雪峰 摄段雪峰 摄

  根据《旅游法》规定,2013年9月30日,黄山在全国景区中率先公布了日最大承载量,晴好天气5万人,恶劣天气3.5万人。后在高峰日管理实践中,又进一步将景区冬季日最大承载量调整为3.5万人,北大门冬季日进山人数控制在4000人以内。当进山游客数达到最大承载量80%时,启动应急预案,提前对外发布预警信息,劝导游客前往周边景区游览或次日进山,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均衡淡旺季客流,坚决不超容量接待,确保旅游安全顺畅和游客满意度。

  4、实施景点轮休

李勇 摄李勇 摄

  对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丹霞峰、狮子峰等高海拔热点景区执行了为期2年至4年不等的封闭轮休、生态恢复保护措施,促进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和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2014年,“黄山景点封闭轮休”被列为“中国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的典型案例,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全球发布。

  (三)着力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支撑

  1、科技支撑

  建成世界遗产监测信息系统,对接52个职能监测部门,收集处理184项监测指标数据;建设高山防火管网、林火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连续40年无森林火灾;采取无人机遥感监测、飞机喷洒生物菌剂等措施防控松材线虫病;研发投入物联网、3D数字化建模、红外线入侵报警、防雷气象设备,专家组定期会诊等方式,实行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

  2、人才支撑

  近年来,黄山直接面向“双一流”高校引进各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30多人,与清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创立“名山-名校合作论坛”“劳模工作室”,组建了保护管理人才梯队。

  3、资金保障

  从2004年起,每年在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实施遗产保护类项目,确保黄山遗产资源永续利用。

  黄山保护管理经验,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遗产保护体系:

  1、一套较为完整严密的法规体系

  ①省级法规:1989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为山岳型景区量身定制的地方性法规。

  ②市级法规:2018年,黄山市政府出台《实施〈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办法》,进一步细化实化了保护任务及要求。

  ③风景名胜区制度:依据《条例》《办法》,黄山在全国景区中率先出台了有偿救援、宿营帐篷、低慢小航空器、宠物进山等100多项具体实施细则规定。2018年,我们就实施了黄山首例有偿救援,引发业界热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2、一套共建共享的全民参与机制

  ①周边社区联动机制。山下支持山上保护,山上反哺山下发展。

  ②主客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氛围。出台《文明旅游公约》、制定旅游行为红黑榜,开展蓝丝带、自带垃圾下山积分换购等生态环保文明旅游公益活动。

  3、一套共谋合作的绿色交流体系

  黄山先后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与可持续旅行国际(组织)联合发起创立了可持续目的地领导者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合作建设“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黄山)观测区”“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实验区”,参与制定《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标准》,实施黄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项目。与美国优胜美地、加拿大班芙等缔结友好公园,牵头成立中国山岳旅游联盟,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保护管理经验交流互鉴,有力提升了黄山生态保护水平。

姚育青摄姚育青摄

  过去的黄山努力成为绿色之山、文化之山、风景之山,改革开放之山、科学管理之山、可持续发展之山。未来的黄山,将继续探索更多更好的方式,保护好、传承好珍贵的世界遗产。

  (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